nbsp;这次多了个陈帅。
陈帅旁观起镍\/三氧化二铝金属陶瓷特性测定实验,也看到了所谓的‘干扰空气流动性的新物理现象’。
但他口中还叹气的念叨着,“我们stanene方向的研究还做不做了……”
“这不是主业啊!”
陈帅的感叹没什么意义。
在很多人看来,应用电磁学实验室专注于‘新物理现象’的研究才正常。
Stanene?
那能有什么前景!
近一段时间,‘新物理现象’的报道又火热起来,主要是因为国际上多了很多报道,有不少知名机构宣布复核实验成功。
最初国际物理学界对于所谓‘新物理发现’是将信将疑的。
国际物理学界已经有几十年没有基础物理的新发现了,大多数新发现都集中在粒子物理领域上。
直白说,就是强子对撞实验的发现。
通过大型强子对撞机,探索微观粒子性态、结构以及运动规律,就能有很多新奇的发现,但伴随着实验不断展开,微观物理的新发现也越来越少,相关实验都濒临暂停状态。
好多物理学家注意到新物理发现的消息,多数也只是嘲讽的笑一下。
但真的,就是真的。
国内不少团队都进行了实验的复刻,包括东港大学智能材料所的郑任超团队,他们也很快宣布复刻成功。
国外团队也开始了复刻,理所当然的也发现了新物理现象。
当一大堆团队宣布实验复刻成功,‘新物理现象’就被确定下来。
瑞典皇家科学院基础物理研究中心,把‘新物理现象’称为‘电磁干扰流动性’,他们还对新现象进行了命名,取了三个发现人的首字母,命名为‘ZXZ现象’。
瑞典皇家科学院还是有一定权威的,好多国外的报道都引用了‘ZXZ现象’的命名。
但是,国内学术圈对‘ZXZ现象’的命名并不认可。
张明浩的‘入学事件’闹过一阵,新闻上到处都能搜得到,甚至还能找到一些媒体对于‘实验作假’的批评。
这个实验毫无疑问是张明浩的。
所以国内的报道,更倾向于把现象称之为‘张明浩现象’或‘张氏现象’。
报道持续不断,主流媒体的采访也找到了江州大学。
这天学校安排了专题采访。
采访地点是在行政楼二层的会议室,学校方面特别放了书架、绿植当做背景,还在中间放置了个长沙发。
张明浩、薛坤以及朱炳坤坐成一排。
三人多少都有点紧张。
之前张明浩也碰到过专门来找自己的记者,但都只是回答个问题就过去了。
这次是大媒体的专题采访,是以对话形式进行的,新闻报道肯定少不了,也许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