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两位关键人物的初步认可和支持,赵四信心更足了。
他又趁热打铁,陆续拜访了小组内其他几位老工程师和来自清华、哈工大的借调教授。
他不再空谈想法,而是拿着已经有了王工批注和吴讲师补充的润滑油章节初稿,以及一重厂龙门铣、洛拖锻模处理等成功案例的具体数据,一一拜访,虚心请教。
“张工,您看这个大型轧机轴承座漏油的案例,我们总结了几种现场堵漏的应急方法,您经验丰富,给看看有没有遗漏或者风险?”
“李教授,关于振动时效消除焊接应力的机理,您看我们这样通俗解释,是否准确?有没有更合适的表述方式?”
他的务实态度和已经取得的初步成果,打动了不少人。
大多数人看到实实在在的案例和精心整理的稿子,都愿意贡献自己的一分力量。
有的提供了自己掌握的几个独门小窍门,有的帮忙核对了数据准确性,有的在表述严谨性上提出了建议,有的则提供了更多相关案例的线索。
渐渐地,以赵四为核心,一个松散但高效的小型编写联盟初步形成了。
大家利用工作间隙和业余时间,围绕着一个个具体的章节内容展开讨论和编写。
赵四首先全力攻坚的,就是“进口特种润滑油断供替代方案”这一章。
他将自己在一重厂的实践、王工的经验、吴讲师的理论补充、以及其他专家提供的零星案例和技巧,全部融合进去。
章节内容极其务实:开头直接列出几种常见进口特种油的牌号、主要性能指标及其典型应用设备。紧接着,详细分析国产油品的性能差距到底在哪里(粘温性、极压抗磨性、氧化安定性)。
然后就是核心的替代方案:针对不同的性能短板,提供多种层次的解决办法。
最简单的应急方案:如何利用现有国产机械油(如20号、30号、40号)通过简单混合(如不同牌号互兑、加入适量蓖麻油改善油性)来临时满足基本润滑需求,并明确告知其局限性和风险。
中级方案:如何利用现有化工原料(如二硫化钼粉、石墨粉、聚异丁烯稠化剂)自行配制简易增粘剂、极压剂,并提供了经过验证的参考配比和调配工艺流程(搅拌温度、时间、顺序),以及调配后的简易检测方法(如观察分散性、测粘度变化、进行小块摩擦副试验)。
高级建议:从长远角度,建议厂矿联合当地石化单位,试生产小批量、特定用途的替代油品,并提供了主要性能指标建议值。
每一部分都配有清晰的表格、示意图和操作要点说明。语言极度精炼,几乎全是干货,直击要害。
写完初稿,赵四再次征求了王工、吴讲师等人的意见,进行最后修改润色后,将这份沉甸甸的章节样稿郑重地交给了周主任。
周主任花了一个下午的时间,仔细审阅了这份关于润滑油的章节样稿。
他看得非常慢,手指不时在稿纸上的图表和数据处敲击几下,眉头时而紧锁时而舒展。
最后,他放下稿子,长长地呼出一口气,看向一直安静等待的赵四,眼中带着难以掩饰的赞赏和一丝兴奋。
“好!写得非常好!”周主任的声音比平时高了几分。
“问题抓得准,办法给得实,层次清晰,语言也干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