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专家撤离后的第三天,市机械工业局职工进修学校的结业典礼,在一种复杂而略显压抑的气氛中如期举行。
没有苏联专家的观礼,主席台上坐着的是局里和学校的几位领导,表情严肃。
台下,学员们默默坐着,不少人脸上还带着茫然与失落。
“……国际形势风云变幻,但国家建设的步伐绝不能停止!”局领导的声音通过麦克风传出,在空旷的礼堂里回荡,带着一种强打精神的决心。
“同志们,你们是新中国自己培养的技术骨干,是工业战线的希望!越是艰难的时刻,越要挺起脊梁!”
讲话结束后,开始颁发结业证书和奖章。念到名字的学员依次上台,领导们与他们握手,将证书递到手中,气氛依旧沉闷。
直到刘总工拿起最后一份名单,声音提高了几分:“……根据结业考核成绩及综合表现,授予赵明同志‘优秀学员’奖章,以资鼓励!”
台下响起一阵不算热烈但足够真诚的掌声。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到赵四身上。
他在这段时期的表现,所有人都看在眼里。
赵四起身,稳步走上主席台。刘总工亲自将一枚亮闪闪的、印着齿轮和红旗图案的铜质奖章别在他胸前,用力握了握他的手,低声道:“好好干!”
“是!”赵四沉声应道,敬了一个标准的礼。
结业典礼在一种略显仓促和沉重的氛围中结束了。学员们各自收拾行李,互道珍重,陆续返回原单位。
空气中弥漫着一种前路未卜的忧虑。
李向阳用力抱了抱赵四:“兄弟,保重!以后常联系!”
张夏生也推了推眼镜,难得主动伸出手:“赵明同志,希望以后还有机会交流学习。”
赵四一一回应,他知道,这次分别,很多人可能很难再见面了。
赵四回到红星轧钢厂三车间报到。
“回来了?”周师傅看到他,脸上露出笑容,用力拍了拍他胳膊,“结业证拿回来没?给师傅瞧瞧!”
赵四拿出证书和奖章。周师傅接过来,仔细看着,手指摩挲着奖章表面,眼眶有些发红:“好!真好!给咱红星轧钢厂长脸了!”
工友们也围过来,传看着奖章证书,纷纷夸赞。
“赵四行啊!出去学习还拿个第一回来!”
“这奖章真亮堂!”
热闹过后,周师傅把赵四拉到一边,脸色沉了下来,叹了口气:“你学习这段日子,厂里情况,不太好。”
“苏联专家一撤,好几个正在调试的新设备立马趴窝了。技术科那帮人围着图纸挠头,好多关键参数和调试秘诀人家根本没留,或者留了也被…唉…”
他压低声音:“上面任务压得紧,可咱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材料也紧,好些特种钢和合金断供了,只能想办法用次的替代,可这质量,也难保。”
赵四默默听着,情况比他预想的还要严峻。
这时,车间大喇叭突然响起:“三车间钳工组赵明同志,听到广播后,立即到厂部办公室!重复,三车间钳工组赵明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