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书简”顺利拍完,避免自己临时失去收入来源。至于后续的发展,她压根没往那些方面想,只觉得能帮林晓渡过难关就好。
她只知道,谁对她好,她就会尽全力帮谁。
“林姐,撤资的合作方为什么突然变卦?”叶依依问道。
“他们说古风题材受众太窄,怕明信片卖不出去,还说现在年轻人都喜欢潮流风格,古风没人看。”林晓苦笑,“我跟他们解释了很久,说现在喜欢传统文化的人不少,可他们就是不肯松口。”
“受众窄?或许我们可以换个思路,不只是依赖单一合作方。”叶依依放下筷子,认真分析道,“古代有‘以物易物’的说法,我们或许可以借鉴。首先,把这次拍摄的照片整理出来,做成明信片、书签、笔记本这些文创产品——成本不高,找小印刷厂合作,几百块就能印一批。然后,去找本地的咖啡馆、茶馆、独立书店谈合作:我们免费给他们提供一套‘秋日书简’的装饰画,挂在店里当布景,吸引喜欢古风的顾客;作为交换,他们帮我们在收银台旁摆个小架子,放我们的文创产品,卖出去的钱按比例分成。”
她顿了顿,继续补充:“这样一来,我们不用花租金就能拥有多个销售点,他们也能免费获得装饰,吸引更多顾客,是双赢。另外,我们可以把拍摄时的花絮剪成短视频,比如你跟我讲拍摄思路的片段,或者我解释古代服饰细节的过程,发到社交平台上。不用刻意宣传,就当分享创作日常,既能让大家看到工作室的用心,也能让‘秋日书简’多些曝光,说不定还能引来新的合作机会。”
林晓听得眼睛越来越亮,激动得差点打翻手里的饭盒:“依依!你这主意也太妙了!我怎么没想到呢?之前一门心思只想着找投资方,却忘了还有这种低成本的合作方式!”她抓着叶依依的手,语气里满是感激,“要是这个办法能成,我一定给你涨报酬,还……”
“林姐,不用这么客气。”叶依依连忙打断她,“我只是随口提了点想法,能不能成还得靠大家一起努力。再说,我也希望‘秋日书简’能顺利完成,这段时间能安心在这里工作,不用再找其他兼职耽误海选准备。对我来说,这已经是最大的帮助了。”
她这番话发自肺腑——比起报酬,她更在意能有一个稳定的环境筹备才艺。林晓看着她真诚的眼神,心里更是感动,重重地点了点头:“好!那我们就一起试试!就算最后没赚多少钱,我也绝不会亏待你!”
下午拍摄结束后,林晓立刻召集员工开会,把叶依依的提议说了一遍。团队成员们本来因为工作室困境有些人心惶惶,听到这个新方案后,顿时重新燃起了斗志——有人主动提出“我认识几家咖啡馆的老板,我去谈合作”,有人说“我会剪视频,花絮交给我”,还有人自告奋勇“我学过设计,文创产品的排版我来做”。
叶依依也没闲着。她利用拍摄间隙,给团队成员讲了不少古代服饰的小知识——比如宋制襦裙的腰带该怎么系才显腰身,不同朝代的发饰对应的身份,这些细节被摄像机记录下来,剪进花絮视频里,显得格外生动有趣。有一次拍摄间隙,她看到道具组的员工在摆书架,便提醒道:“古代的书是按‘经史子集’分类摆放的,我们把线装书按封面颜色区分,放在不同的格子里,看起来会更规整。”道具组的员工照做后,拍摄画面果然更显精致。
接下来的几天,工作室的进展异常顺利。先是有三家咖啡馆和两家独立书店同意合作,愿意挂“秋日书简”的装饰画并摆放文创产品;然后,剪辑好的花絮视频发到社交平台后,意外获得了不少点赞和转发——有网友留言“这个模特小姐姐的仪态绝了,像从古代穿越来的”“好喜欢这种安静的古风氛围,想买明信片”;还有古风爱好者讨论视频里的服饰细节,甚至有人因为这些细节关注了工作室。
更惊喜的是,一家做汉服租赁的公司看到视频后,主动联系林晓,想合作拍摄一组汉服宣传图,还愿意提前支付一部分定金,解了工作室的燃眉之急。员工们脸上重新有了笑容,连张琪见了叶依依,也客气了不少,偶尔还会主动问她“要不要喝水”。
这天拍摄结束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