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坐稳了。”
空的速写本上已经画满细节:比亚迪C8的仪表盘布局、车门旁的老年卡读卡器位置、车顶的换气扇开关。“这台车的轴距比K995短1.2米,”他对照着参数表标注,“过利和广场的环岛时,转向角度比K995小5度,果然更灵活。”荧则举着手机拍商场外墙的大屏幕,上面正播放着苏炳添的比赛集锦,与“苏炳添体育馆”的终点站名奇妙呼应。
6:55,车辆驶入博爱路。阿黄轻踩电门,比亚迪C8的速度稳步提升到60公里\/小时,车身却几乎没有颠簸。王萱把相机架在前排扶手台,镜头里利和广场的玻璃幕墙渐渐远去,取而代之的是中山汽车总站的红色钟楼——那是K995的起点站,此刻正停着几辆待发的白色客车。
“从利和广场到中山汽车总站是3元,折后1.5元,”芙宁娜给刚上车的年轻人补票,“您刷中山通吧,比投币划算。到横古路口还要5元,全程累计8元,折后4元,逐级递减一分不差。”她忽然从票箱里翻出沙古公路的手绘地图,“等下走沙溪那段,能看到百年榕树,K995可看不到这风景。”
7:05,车辆抵达中山汽车总站。站台旁的小吃摊飘来肠粉香气,几位拎着行李的旅客匆匆上车。其中穿西装的男生看到空的速写本,笑着说:“你们也去古镇?K01路比高铁还方便——从总站到横古路口20分钟,票价5元,比打车省20块。”他指了指窗外的宇通H18,“那不是202路的独苗吗?你们拍公交特辑的话,这角度能框进三台车。”
王萱立刻调整相机角度,镜头里绿色的K01路、白色的K995路与银黄相间的202路在站场形成三色交汇。“这才是中山公交的全家福啊,”她按下快门时感慨,“老线新线快线慢线,少了谁都不完整。”车辆驶离总站后,路面渐渐升高,沙古公路的路牌在前方闪现。阿黄切换到运动模式,比亚迪C8的电机发出轻微的嗡鸣,速度稳定在70公里\/小时——这是线路的最高限速。“前面要过沙溪的连续弯道,”他透过后视镜提醒,“C8的ESP系统刚升级过,过弯时会自动调整扭矩,你们感受下。”
王萱盯着扶手台上的半杯水,水面在过弯时只倾斜了不到10度。“这稳定性比K995还厉害,”她惊讶地说,“明明是同样的车型,调校却完全不同。”
“老线的司机都懂,”阿黄轻打方向盘,绿色车身贴着榕树的枝干缓缓转弯,“沙古公路的弯道半径比坦洲快线小3米,必须把转向助力调得更细腻。你看那棵老榕树,树龄比K01路还大,每次过弯我都要离它半米远,像跟老朋友打招呼。”
7:20,车辆抵达横古路口站。几位背着工具包的工人上车,其中一位黝黑的师傅看到芙宁娜,笑着递过两个沙溪凉茶饼:“丫头尝尝,自家做的。K01路改纯电动后,过这路口再也听不到以前的柴油车轰鸣声,连树上的鸟都多了。”
芙宁娜接过饼子笑:“张师傅您还是老样子,上次您说要给孙子买苏炳添的签名照,今天体育馆有活动,说不定能碰到。”她帮师傅刷中山通,读卡器报出“4元”——从横古路口到苏炳添体育馆是2元,加上前面累计的8元,全程刚好10元?不对,她忽然拍了下额头,“哦不对,最高票价9元,这里该是1元差价,我补您5毛。”
师傅笑着摆手:“不用不用,你这丫头就是认真。”他指着空的速写本,“这弯道的角度画大了5度,实际是25度,老司机闭着眼都能过。”
7:45,比亚迪C8准时驶入苏炳添体育馆公交枢纽。电子报站器播放着结束语:“感谢乘坐K01路,欢迎再次乘坐。”王萱五人拎着相机包下车,回头望去,绿色车身在体育馆的银色幕墙映衬下像块翡翠,车身上“沙古公路十年印记”的字样在阳光下格外醒目。
“刚好45分钟,一分不差,”阿黄打开充电口盖,蓝色的充电枪缓缓插入接口,“返程首班车7:30发车,还是这台车。想拍沙古公路夕阳的,建议从横古路口站上车,那时候的榕树影子最长。”他指着体育馆的公告栏,“今天有青少年田径赛,等下会有很多家长坐K01路来,你们拍人文素材正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