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
现在,他陈秉文横插一脚,形势已然不同。
汇丰会如何选择?
沈弼会怎么看自己这个突然冒出来的挑战者?
直接上门谈判?
时机未到。
自己手里的筹码还不够分量。
还缺乏一个让汇丰必须认真对待自己的契机。
他需要创造一个契机,一个让汇丰不得不考虑他,甚至优先考虑他的局面。
“告诉克里斯坦森,继续吸纳和黄的股票,但要更小心。
价格不是第一位的,隐蔽是关键,绝不能引起汇丰和市场的警觉。”
陈秉文吩咐道。
等方文山领命离开。
陈秉文拿起内线电话,让秘书阿丽把顾永贤请过来。
几分钟后,顾永贤敲门进来。
“顾律师,”陈秉文说道,“尽快以匿名‘和黄小股东’的名义,起草一份函件。
核心只有一点:援引《银行业条例》,质询汇丰作为持牌银行,长期持有和黄33.65%的股权是否合规。
要求他们在合理期限内明确处置方案。
语气要正式,引用法条要准确。
完成后,以形式寄往汇丰银行秘书处,同时再给证监处寄一份。”
顾永贤目光闪动了一下,立刻领会了其中的深意:“陈生,这是要敲山震虎啊!
我会处理得不着痕迹。”
“嗯。
给汇丰一个必须尽快处理的正式理由,把潜在买家范围缩小到有实力一口吃下的少数人。”
陈秉文笑着说道。
顾永贤离开后,陈秉文靠回椅背。
正思考着,秘书阿丽敲门进来,脸色有些不太自然:“陈生,这是今天几份报纸的财经版。”
陈秉文接过,快速扫了一眼标题。
《工商日报》副刊一篇分析文章标题隐晦:“新兴华资扩张过速,高杠杆隐现?”
《星岛日报》一则短讯提及:“据悉,有食品饮料厂商跨界地产,资金链承压传闻再起。”
文章没有点名,但圈内人一看就知道影射的是谁。
内容捕风捉影,强调目前利率高企、地产波动,暗示某些依靠贷款急速扩张的企业可能面临风险。
“什么时候出来的?”陈秉文问,语气平静。
“今天早上的报纸。”阿丽回答,“刚从美国回来的李伟明经理已经看到了,他正在外面。”
“哦?让他进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