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我们的总持股已经达到23.8%。
不过,股价也被我们和可能存在的其他买家推高了一些,平均成本比最初收购凯恩家族股份时高了大约8%。
而且,越往后,流通盘越少,吸筹难度和成本都在增加。”
陈秉文看着黑板上的数字,眉头微蹙。
23.8%,距离他想要的25.01%还需要收购大约1.21%的股权。
这点差距,在平时不算什么,但在与控制权相关的博弈中,往往是决定性的。
“长江实业那边有什么动静?”陈秉文问道。
“有。”谢建明肯定地回答,“市场上能感觉到另一股资金也在吸纳,手法很老练,尽量不引起价格剧烈波动,但买盘很坚决。
我们判断,大概率是长江实业在暗中增持,巩固他们的第一大股东地位。”
这个情况在陈秉文意料之中。
李家成绝不会坐视自己轻松拿到否决权。
他沉默了片刻,大脑飞速计算着。
青州英坭的临时股东大会下周二就要召开。
在此之前,不算今天,只有两个交易日。
“建明,”陈秉文开口吩咐道,“动用一切可以动用的资金,集中优势,在下周二股东大会召开前,必须将糖心资本对青州英坭的持股比例,增加到25.01%,或者更高。”
25.01%是一个心理和实际的双重门槛。
超过四分之一,意味着对许多重大事项拥有了事实上的否决权。
谢建明深吸一口气,他知道这个命令意味着巨大的资金压力和操作风险。
“明白,陈生。
我会亲自盯盘,调动所有资源,全力吸筹。
只是强行扫货可能会把股价打得更高”
“股价不用太顾虑,现阶段拿到足够股权是第一位的。”
陈秉文果断地说道,“必要的时候,可以制造一些波动,吓出一些散户和小机构的筹码。”
“明白!”
谢建明重重点头,立刻转身走向操盘手们,开始低声布置任务。
回到自己的办公室,陈秉文再次翻出获多利送来的那份青州英坭的详细资料。
此时的港岛公司法下,董事会席位分配更依赖于股东间的协议和谈判,而非严格的股权比例对应。
青州英坭的董事会规模是7人结构。
长江实业作为控股股东,必然牢牢把控多数席位。
根据累积投票制的理论计算,糖心资本持有20%股份,在7人董事会中理论上可确保1到2席。
但这只是理论。
实际操作中,控股股东往往会通过安排“自己人”占据独立董事来稀释少数股东的影响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