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能做到这一步。
却没想到在孟厂长的全力支持下,只用了一个多月时间就达成了目的。
“好,好,非常好!陈国泰同志,你辛苦了。参与产品设计和制造的所有同志们都辛苦了。陈国泰同志奖10块钱,其他同志统统奖5块钱。”
看着眼前11辆新崭崭的合格电动自行车,孟厂长心花怒放,当场下发奖励。
然后他就眼睛放光,爱不释手地摸摸这辆,摸摸那辆。
现在这些电动自行车可不像第一辆那样丑。
毕竟第一辆是用边角料凑合着造出来,实在谈不上有什么美观度。
眼前的11辆电动自行车却是规范制造。
样式整齐划一不说,该上漆的地方也都上了漆,让人一看就觉得不简单。
尤其关键的是,计划中只是希望能试制成功10辆,而现在却无一失败。
购买的12套配件全都发挥了应有作用,充分说明电动自行车的制造工艺已经完全成熟,随时都可以投入大批量生产!
作为农机厂的领头人,产品的成功也就是孟厂长的成功。
孟厂长如何能不‘龙颜大悦’?
“老孟同志,产品既然试制成功了,我们要不要马上向县府报喜?”
陈国泰等人去财务室领奖金之时,副厂长查建平对孟自新含笑说道。
“报喜,当然报喜。让那些大老爷们看看,咱们农机厂可不是只能够做些修修补补的小事情,而是一样能干大事。建平同志,我敢打赌,这些电动自行车就算不是世界首创,也绝对是国内首创。这车送到县府,绝对能让咱们农机厂扬眉吐气。”
孟自新头都不抬,兴冲冲地说道。
“没错的,至少是国内首创。不过老孟啊,这车有11辆,咱们送几辆去县府?还有,你觉得报告文件该如何写才合适?”
查建平眨了眨眼睛,若有所指地说道。
“送几辆?如何写?”
孟自新微微一怔,转头看向查建平。
“建平同志的意思是......”
半晌,孟自新突然微笑道。
“我的建议是,送2辆过去就行了。报告上就说我们计划试制10辆,结果全部成功。这表明我们的制造工艺已经相当稳定可靠。县府如果有意,就随时都可以投资进行大批量生产。”
查建平也微笑着说道。
“报告上说10辆,他们至少得同意咱们留下三辆,争取一下说不定还能留下四辆。行,就这么写。另外,报告上要不要写明大批量生产的限制条件?”
孟自新笑了笑,会意地说道。
“我觉得限制条件还是不写明的好。等县府的大老爷们对车子产生了浓厚兴趣,主动提出投产事项的时候,咱们再说明限制条件。那时候大老爷们就更加容易主动帮我们想办法解决疑难。”
查建平狡黠地说道。
“行啊老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