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于报告中描绘的那个依靠信息流动,远程精确打击、无人平台侦察的“未来战场”,他们感到陌生,怀疑,甚至有些本能的排斥。
这仿佛是在否定他们毕生信奉的军事体系。
王军深吸一口气,努力让自己的声音保持平稳:
“雷参谋,李参谋,各位老同志,我理解大家的顾虑,我们绝非否定传统装备和军人意志的重要性。它们过去是,现在是,未来也依然是军队战斗力的基石。”
他试图解释:“但是,世界军事变革的潮流正在涌动。我们提出集成化和信息化,不是要取代大炮和坦克,而是要让它们打得更好,打得更准、打得更狠!”
“就像报告里提到的,通过信息技术,将侦察、指挥、打击单元更紧密地联结起来,缩短从发现到摧毁的时间,提高火力运用的效率和精度。这难道不是对我们现有炮兵、装甲兵力量的极大增强吗?”
他看向雷参谋:“您提到南疆战场,提到火箭炮。”
“没错,红星厂是在研发‘风暴’火箭炮,追求更远的射程、更大的威力,但是他们也在进行信息化的调整。”
“如果‘风暴’能配上更先进的侦察手段和更高效的火控系统,它的打击效果会如何?是不是能更好地支援前线,减少我们战士的伤亡?”
他又看向李参谋:“至于无人机的可靠性和实用性,任何新技术都有一个发展成熟的过程。”
“我们不能因为它现在不完美,就否定它未来的巨大潜力。当年飞机刚发明时,不也被很多人认为是无用的玩具吗?现在呢?”
然而,固有的观念和思维定式并非一朝一夕能够改变。
尽管王军尽力阐述,但他的声音在众多质疑和反对声中,显得有些势单力薄。
对于这些从战火中走来、习惯于眼见为实的老军人来说,林默报告中那些过于超前的概念,如同空中楼阁,缺乏令人信服的现实支撑。
最终,这场关于未来装备发展方向的内部讨论,在并不融洽的气氛中结束。
王军的观点未能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同,反而引来了更多的批评和告诫,让他“多调研实际,少谈些空洞的理论”。
散会后,王军独自一人留在空旷的会议室里,望着窗外灰蒙蒙的天空,心中有着一丝挫败感。
他深知林默观点的价值,却无力在高层会议说服众人。
他拿起桌上的红色保密电话,犹豫了片刻,还是拨通了那个熟悉的号码。
电话接通,传来了林默沉稳的声音:“王部?”
“林默啊……”王部长的声音带着难以掩饰的疲惫和些许歉意,“你那份内参……在内部讨论会上,引起了很大的……争议。”
他简要将会议上老将军、老参谋们的激烈反对意见转述了一遍,尤其是关于“大炮正义论”和对无人机等新概念的质疑。
“我据理力争了,但效果不大。”
王军叹了口气,“很多人觉得我们是在搞不切实际的空想,认为发展更多的坦克,大炮才是正途。”
电话那头的林默静静地听着,脸上并没有露出太多意外的神色。
超越时代半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