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过陆安是个务实派选手,没那个闲工夫去搞学术论文,他也不可能对固态晶格能量电池的关键技术申请专利保护,因为申请专利需要公布技术细节。
比如电池的复合正极制备按精确比例混合,这只有陆安知道。
不知道其中的比例,那就造不出来,或者达不到预期效果,只要陆安不公布,别人除非运气逆天能蒙对。
真有人能靠蒙搞出来,陆安也服气地送出“算你厉害”四个字。
但即便这个技术点蒙对了,也只是打通了一个关卡而已,还有其他一系列核心“黑科技”都要搞定,才能制作出完整的固态晶格能量电池。
显然,真正具备高垄断壁垒的技术,去申请专利才是傻子操作。
超高的技术垄断壁垒就是对技术最好的保护。
没有我,你就是搞不定。
没有我,你就是玩不转。
毫无疑问,陆安推动开发的固态晶格能量电池放在当代,在电池领域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革命性产品。
它的优势很多,高能量密度、超快充电能力、高安全性。
固态电解质不易燃、不漏液;液态负极无枝晶;结构自适应无界面失效风险;以及长循环寿命。
电池的自适应结构能有效缓解体积变化应力,正极材料被拓扑骨架稳定,液态负极无粉化。
还具备宽温域工作优势,固态电解质和液态金属能在宽温度范围内稳定。
此外,在设计上也具备灵活性,可设计成各种形状,这得益于固态和液态金属的自适应特性。
不过固态晶格能量电池也不是一点劣势都没有。
首当其冲的就是制造成本高,MTGED工艺极其复杂、耗时、耗能,需要昂贵的设备和环境控制。
材料成本也高。
镓、铟等诸多特定稀土元素、精密制造的拓扑材料成本高昂。
不过好在稀土材料这玩意儿,国内的供应没有问题,也不用担心会被人卡稀土材料的脖子,反而能用稀土这张王牌卡别人的脖子。
液态金属控制尽管有集流体约束,但在极端物理冲击下,也可能发生较大位移导致局部短路或失效,需要精密的电池管理系统监测和控制液态金属的分布。
需要确保液态金属合金、拓扑电解质、正极材料之间在长期循环和极端条件下的化学兼容性。这就要求非常薄的、人工设计的钝化界面层。
除了成本高昂以外,大规模生产难度也不小,MTGED工艺的吞吐量是不小的挑战。
可以确定的是,固态晶格能量电池在初期仅用于航空航天、顶级军事装备或部分奢侈品领域。
还有一个劣势就是回收困难,其复杂的材料组成和结构,使得回收再利用工艺异常困难,不具备回收再利用价值,基本上是直接报废处理。
固态晶格能量电池一旦实现商业化,将会对一系列需要用电的设备迎来质的飞跃。
在交通运输领域,目前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是制约其普及的重要因素之一,第一代固态晶格能量电池能达到2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