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车’。他联合各单位,找军队提需求;请老中医传经验;搞提取设备,他联合大学搞创新。这种‘跳出中医看中医’的视野,恰恰是咱们很多老同志、老专家容易忽略的。”
“有人说,中医太慢,跟不上时代。”领导提高了音量,“但方言同志用事实告诉我们:不是中医慢,是我们没找到让它快起来的法子。他搞的那些成果,哪一个不是盯着急用实用?部队要急救药,他就改药;基层缺方案,他就推手册;国家要外汇,他就把中药制剂卖到国外……”
“他的研究所里,既有捧着古籍抄方的老专家,也有摆弄精密仪器的年轻人;既有祖传秘方的传人,也有科班出身的研究员。这种‘混搭’,看似不搭调,却撞出了真成果,这就是中医该有的样子: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所以,”领导最后说道,“我们不仅要表扬方言同志的成果,更要学习他的思路:传承不泥古,创新不离宗,永远盯着‘解决问题’做文章。这样的年轻人,越多越好;这样的中医,才有未来!”
话音刚落,全场爆发出比之前任何一次都要热烈的掌声。
这一次,连那些老专家,也跟着用力鼓掌。
不管他们怎么看方言,起码这会儿这些成果,一件一件的,他们是服气了。
方言听着领导对他的评价,这可给他捧的有点高了,他赶忙对着台上深深鞠躬,又转过身,对着台下所有注视着他的人鞠躬。
方言刚坐下,屁股还没沾稳椅子,旁边的赵锡武就用胳膊肘碰了碰他,眼里的笑意藏不住:
“行啊,领导这话可是把你往中医界的标杆上推了。”
“赵院长您可别打趣我了。”方言连忙摆手,声音压得低:
“这九项成果里,哪项离得开团队?离得开老前辈们帮衬和支持?说白了,我就是个搭台子的。”
话音刚落,前排的研究院季钟朴院长就回过头,手里的钢笔在他胳膊上轻点两下:
“年轻人别这么谨慎,有点谦虚过头了,该受的就得受着,记得越高处风越大,往后更得步步扎实就行了。”
“您说得是。”方言点头如捣蒜,正想再说两句谦虚话,斜后方突然伸过来一只手。
方言甚至都不认识这人,他是从其他方阵跑过来的,他手里攥着张名片说道:
“方主任,我是云南那边研究所的,这是我的联系方式。”
方言一看联系方式上写的职务,云南中医药研究所的院长。
“院长您太客气了。”方言双手接过名片,躬了躬身。
这边还没应付完,左边空军总院的人也凑了过来,脸上带着几分笑:
“方大夫,上次咱们说的事儿您考虑怎么样了?”
方言想起来是上次八一节和他们说过合作中医这块儿的事儿。(见1187章)
“您说医疗合作的事儿?”方言问道。
对方点头说道:
“我们也是自己人了,打算增加中医医疗体系的事儿早就想好久了,就是不知道您什么时候有时间?”
对于这种能够增加中医影响力的事儿,方言当然是记得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