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三章 初代AI无人机算法 (6/8)
本站域名 【m.64sw.com
如果遇到没有章节内容的情况,请尝试换个浏览器阅读
换源:
节点二二 ↓

现什么大意外,那么还会继续在这里,包括扩大研发中心,然后拉着供应链厂商过来再搞几个生产基地。
  结束了在东城这边的视察后,徐申学乘坐专机离开,但是并没有返回深城,而是非常低调去了一趟京城,在这些除了一些常规视察外,还秘密前往了智云集团旗下的几个非公开项目组的实验室进行视察。
  其中就包括了比较重要的先进智能无人机作战系统项目组所在的实验室。
  在这个秘密研究所里,徐申学听到了项目负责人的一些简单的报告:“如今我们的算法框架基本弄的差不多了,现在正在进行各种训练,只不过训练数据的收集也比较麻烦,毕竟需要在现有设备上进行一些改装,并且进行各种极限飞行,然后才能收集到足够多的各种数据。”
  “所以数据的收集还需要一些时间,同时AI训练也正在持续进行。”
  “但是框架是没有问题了,后面就是水磨工夫,持续的收集数据并进行训练。”
  “目前我们训练出来的初代AI无人机的算法版本,在模拟实验里效果极佳,已经大幅度超过了人类飞行员的控制极限,尤其是在复杂环境下,大量设备联网,态势感知大幅度提升的情况下,我们的第一代算法模型已经能够根据大量态势感知数据,做出高度优化的高频变化决策,这是目前的人类飞行员所做不到的!”
  “\b甚至理论上,我们的第一代AI已经具备上机实用的程度,我们的合作伙伴已经用该系统改装了部分飞机用于测试,效果极佳!”
  “但是为了保守起见,我们以及合作方认为,还是继续进行训练,等待更加完善的第二代算法模型,乃至第三代算法模型出来后,再进行实用化!”
  “而后续的算法模型的训练的进度,这取决于集团的AI训练阵列提供的算力。”
  “同时这种算法的训练,理论上是不会停止的,我们会持续收集更多的训练数据,并持续改进完善算法框架,然后持续训练下去,以完成算法的持续迭代。”
  “当然,这样做的训练成本会越来越高,具体要训练到什么程度,这个还要看合作方所提供的资金有多丰厚!”
  训练AI很花钱的,尤其是这种大型,专业性极强的AI,可比什么主打人机交互民用AI的训练贵多了。
  这个先进智能无人作战系统的AI背后,是一个位于西南地区的超大型秘密AI训练阵列……其他的不说,光是电费就不是个小数目,更别说成本高昂的AI系列芯片了。
  一张基于十四纳米工艺的AI5500芯片,集团内部的供应价都得十三万,而一个阵列所需要的AI芯片是数万片起步,再加上其他方面的投入,总投资得数十亿……
  更关键的是,这种投资几十亿的大型AI训练阵列,不用几年就落伍了……
  因为工艺制程在持续发展,现在十四纳米工艺的AI芯片是属于顶级的,但是明年十纳米工艺就出来了,后年七纳米工艺又出来了!
  而越先进工艺生产的AI芯片,性能也就越强大。
  为了获得更多的算力,每年都要采购大量的新一代AI芯片组建更先进的AI训练阵列……这个过程里,耗资是非常庞大的。
  因此当代的AI,其成本非常昂贵的……也就智云集团才有这个实力玩这种把钱烧着玩,几十亿砸下去都不见什么水花的行业。
  而其他企业的话,也只有一些国内外顶级的高科技企业才会去搞,但是规模也不可能和智云集团搞那么大。
  普通企业的话,暂时别指望搞AI了,还是等算力成本大幅度降低,并且等算法开源吧……
  “此外除了算法需要继续用AI训练阵列进行持续的训练外,还需要更好的机载算力芯片。”
  “毕竟我们的AI模型做的再好,也得有机载芯片提供的算力支撑。”
  “现有我们用来测试的芯片,是基于十四纳米工艺的EYQ3芯片,单枚算力80TOPS。”
  “这种芯片用在民用领域还勉强凑合,但是用在我们这个项目里就不太够用了!”
  “我们详细算过了,要想达到设计要求,等效十纳米工艺,单枚算力达到120TOPS的EYQ4芯片是底线。”
  “这个底线只是说勉强能用,必须严格控制一些大数据量,尤其是瞬时数据量的操作,不然的话,系统有可能出现小‘卡顿’。”
  “主要是我们这个先进智能无人机作战系统,收集并需要瞬时处理的数据太多了……”
  “毕竟我们搞的不是遥控飞机,而是具有自主执行任务能力的AI无人机,对算力的需求太大了!”
  徐申学自然也知道这种无人机系统的难度之高。
  哪怕有算法支撑,但是算力依旧是个巨大的挑战!
  无人机如果要想发挥的好,收集的数据就必须足够多,数据一多,也就需要更好的算力芯片来处理数据。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重生08:从山寨机开始崛起最新章节 http://m.64sw.com/xiaoshuo/chongsheng080congshanzhaijikaishijueqi/read/97/681.html !64书屋,有求必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