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sp; 众人下车后,沈浩清也给杨文东以及清河毛纺厂的人做了介绍,杨文东也跟其中数人握手,其中也就一人他需要认识,也就是清河毛纺厂的厂长朱玉龙;
朱玉龙道:“杨先生、沈先生,咱们先进去参观一下,如何?”
“好。”杨文东点点头;
众人进入工厂后,逐步的参观,一边看一边闲聊,杨文东也大概知道了清河毛纺厂的历史;
这家工厂诞生于1908年,还是清政府的时候朝廷拨款成立的,当初总投资60万两白银,还问小日子借了30万,这里面历史据说比较复杂,因为主要是做的军服,是当时全国最大的军毯、军衣工厂;
后来又经历了民国、日伪的掌控,最后被新中国掌控,直到现在,这段时间,官方也对该工厂投入了不少资金,甚至还引进了西方的设备。
这也是燕京市最大的企业之一,工人的工资收入比其他工厂高,有集体宿舍、职工食堂、职工医院、幼儿园,有子弟学校,结婚后还能分到住房,工作年限长的还可以分到楼房,每年都会有优秀职工被评为国家级和BJ市级的劳动模范等等等。
不过这一切的前提是企业在以前能够赚到利润,但现在么,就困难重重了。
倒不是工厂本身有什么大问题,而是内地整体经济不好了,整个市场严重萎缩,衣服虽然是必需品,可新衣服却不是,没钱的时候很多人可以穿旧的,而有钱的人,却开始购买了海外的进口衣服,因为又洋气、又轻、舒适度高。
这自然就给清河毛纺厂带来不小的冲击。
朱玉龙介绍完后,道:“杨先生、沈先生,这几年来,我们双方合作的都很不错,所以我们这边希望,能够进一步的与贵方进行合作。”
“如何合作法?”杨文东范文。
朱玉龙愣了下,道:“就是希望香港方面能够多多采购我们的衣服、或者毛纺。”
杨文东点点头,这些内地工厂以前强势习惯了,很多方面都比不了海外工厂,面见大客户,也没怎么准备,于是看向沈浩清,问道:“我们最近的采购,在这边能不能上调?”
沈浩清倒是也明白杨文东在这里问话,也就不惧内地这边的人知道了,便直接回道:“有点难,在质量方面,这边的毛纺不太行,价格方面也逐渐的比不了香港那边;
至于衣服,内地衣服的款式,在香港以及海外是没什么太大销量的,这一点,我也没办法,您也知道,我们就是一个贸易商而已,最终怎么样,还是客户决定。”
“衣服方面先不说,内地这边的纺织成本怎么会高于香港?”杨文东奇怪问道;
沈浩清回道:“那是因为香港那边采用的都是最新的设备,生产速度高,所以即使人工成本比内地高,但总的成本也差不多,甚至偶尔还能低一点,也省去了运输的麻烦;
另外,内地这边的主要材料是棉花,而香港那边开始使用棉花与尼龙的合制品,成本方面也会低很多。”
沈浩清则道:“香港的设备比我们好很多,我们也知道,只是进口设备需要大量的外汇,我们申请不到,所以我们想的是,与贵方多合作,待有了外汇之后,再购买设备;
至于材料问题,我国的石油化工产业还不够发达,所以暂时也只能采取主棉花的策略,这一点,我们左右不了,但我算了下,只要设备换了,那成本还是能够降到香港那边以下的。”
杨文东想了想,问道:“那些新纺织设备,要多少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