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1章 海外劳务输出和国内剩余劳动力 (2/3)
本站域名 【m.64sw.com
如果遇到没有章节内容的情况,请尝试换个浏览器阅读
换源:
节点二二 ↓

>

    “如今在林凯峰同志身上,我看到了一个人的能力是无穷的。”

    说着,刘老将军走到会场主位坐下。

    拿起王长生的水杯,喝了一口茶水。

    “古有苏秦掌六国相印,一人统百万兵,今有林凯峰为国家的多个重大科研项目,拿到10亿美刀的赞助,不失为一段佳话。”

    “另外,我还要告诉同志们一件事情,林凯峰不但从穆斯塔法酋长手里,为国家科研项目拉到10亿美刀赞助,并且和穆斯塔法酋长商议,将我们的一部分技术骨干,送到迪城修建摩托车分厂。”

    “他们两方已经商量好,摩托车厂建成后,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全部由我们的人担任,迪城负责提供土地,电力和每月工资。”

    “摩托车厂的效益,两家对半分,大家说说林凯峰同志的这项提议,对咱们来说是有好处,还是有坏处?”

    “当然只有好处了。”

    赵副部长想都不想地说道:“首长,这是明摆着的事情,国家现在正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劳动力过剩。”

    “从78年国家正式下达决定,同意下乡知青返城到现在,回城的知青人数已经超过千万,给各地有关部门带来了严重的就业问题。”

    “与此同时,大批国有工厂正在转型,受到生产力等各方面的限制,不是所有工人,都能参与到新的生产建设当中,必然会有一部分人闲下来。”

    今天参加会议的各个机械工业部,都有着相同的问题。

    内部人力资源过剩。

    而是已经严重超标。

    66年响应号召下行了2000万知青,只有400多万人留在当地安家落户。

    剩余1600多万知青,几乎悉数回城。

    有的知青甚至是拖家带口返回城里。

    计划经济时期,什么都是按需分配。

    工厂生产任务如此,招工数量也是按需招工。

    唯有老工人退休,工厂才会招收新职工。

    少之又少的招工名额中,工厂子弟占了一大半。

    每年的招工指标异常金贵,有些人在上面打主意。

    不惜花钱,也要为自己弄一份工作。

    “同志们,你们的看法和林凯峰同志的看法不谋而合,实话告诉你们,他提议建在迪城的摩托车厂,仅仅只是解决我们劳动力过剩的开始。”

    “未来,还会有大量工厂在这些地方拔地而起,沙漠地区文盲率极高,合格的产业工人不能说没有,只能说是少而又少。”

    “工厂想要正常生产运转,少不了我们提供的技术工人,林凯峰同志发来的电报中,还有一项内容,令我和老伙计深感佩服,大面积劳务输出。”

    话音落下,刘老将军从军服口袋,掏出一份折得整整齐齐的电报。

    将电报交给王长生,示意他读给众人。

    安顿完穆斯塔法酋长,林凯峰将相关情况打电话通知王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重返78:搞个科研,鹰酱怎么全慌了?最新章节 http://m.64sw.com/xiaoshuo/chongfan780gaogekeyan0yingjiangzenmequanhuangliao0/read/97/625.html !64书屋,有求必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