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喜讯传来 (4/7)
本站域名 【m.64sw.com
如果遇到没有章节内容的情况,请尝试换个浏览器阅读
换源:
节点二二 ↓

织的信任!我们一定不辱使命,把工程高质量完成!现在有了组织的支持,我们更有信心了!”

    王力在一旁连忙附和:“是啊,林师长!我们早就做好了准备,一开工,保证让这戈壁滩大变样!”

    林师长看着他们,欣慰地点点头:“我相信你们,这工程意义重大,是咱们建设边疆的关键一步。你们要继续保持这股子劲头,有任何问题随时汇报。”

    张志成挺直了腰杆,郑重地敬了个礼:“请组织放心!我们一定全力以赴,给党和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另一边,林悦带着苏秀华沿着营地外围的土路慢慢走着,“苏团长,这边是我们的物资储备区,之前为了寻找代水泥的材料,大家跑遍了周边的戈壁滩,才找到了合适的原料,经过无数次试验,现在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果!”

    代水泥?这是什么?”苏秀华不解地问道,目光中满是好奇,她扭头看向那堆码得略显杂乱的物资,试图从其中找出与“代水泥”相关的线索。

    林悦解释道:“苏团长,戈壁滩条件艰苦,物资匮乏,很难弄到足够的水泥。所以大家就想着自己动手,利用戈壁滩上现有的材料研制出能替代水泥的东西。这代水泥就是张工提出,可以用戈壁滩上的石灰石、黄土,再加上从山里找来的铁矿石粉末,按特定比例混合,放在咱们自己砌的土窑里烧制出来的。”说着,她指了指不远处那座还带着些许烟火气的土窑。

    苏秀华惊讶地挑了挑眉,眼中流露出敬佩之色:“同志们真是太有办法了!在这么艰苦的条件下,还能想出这样的点子,这得费多少心思啊!对了,张工就是张志成同志吗?”

    林悦点点头,但心里却对她着重提起张志成有些奇怪,不由得深深看了对方一眼。

    “难怪林师长在车上着重提到张志成同志,看来他身上的素材一定很多,我得狠挖深挖一下!”苏秀华说道。

    听到是林师长专门体积,林悦却又开心起来,说道:是啊,为了找到最合适的配方和烧制方法,张工带着大家反复试验,吃了不少苦头。第一次实验烧制的时候,队员大刘守在土窑边盯着火候,结果土窑突然出了问题,他心急之下,直接用手去扒拉,手掌都被烫出了好几个大水泡!”

    苏秀华听得眉头紧皱,忍不住感叹:“张志成同志真是以身作则,太不容易了。那这代水泥的效果怎么样呢?”

    林悦神色认真:“目前来看,效果还不错。虽然比不上真正的水泥,但用来砌渠、抹缝还是挺靠谱的。经过几次试验改进,它的强度和防水性都能满足工程的基本需求。”

    两人一边说着,一边走到了营地的临时伙房附近。伙房里飘出阵阵炊烟,伴随着淡淡的饭菜香气。苏秀华深吸一口气,笑着说:“这味道,让我想起了延安时期大家一起吃大锅饭的日子!”

    林悦也笑了笑,说道:“戈壁滩上的条件延安相比,可能还是差了些吧!”

    苏秀华摇头说道:“怎么会?这里都是自己的同志。当时那里上面是飞机,下面是坦克大炮……不论是老蒋还是小鬼子,全都想把我们吞了刮了!”

    “对了林悦同志,我听说你是上海医学院毕业的,还喝过洋墨水呢!我在北平上学的时候,书没读完,就去参加学运了。

    林悦听到苏秀华的话,一时竟不知该如何接话。她微微低下头,避开苏秀华的目光,心中暗自纠结。“嗯……苏团长,北平的学运一定特别波澜壮阔吧,我在上海,虽然也知道局势紧张,但没亲身经历过那样大规模的活动。”林悦试图岔开话题,声音里带着一丝不自然的干笑。抗战时期,她和同学朋友们是发起了许多募捐活动,只是筹集到的钱物,都给了如今远在海那边的势力。“我在上海的时候,也做过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林悦斟酌着用词,“不过,和你们在北平、延安的经历比起来,实在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长河锁浪最新章节 http://m.64sw.com/xiaoshuo/changhesuolang/read/97/57.html !64书屋,有求必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