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理论实践 (3/4)
本站域名 【m.64sw.com
如果遇到没有章节内容的情况,请尝试换个浏览器阅读
换源:
节点七 ↓

法吧!”

大刘一听这话,像被点燃的火药桶:“你不想干就别在这说风凉话!你行你上啊!别光会动嘴皮子!”

王力心里也正焦躁,大声呵斥:“都别吵了!遇到点困难就退缩,这可不是咱们的作风!失败是成功之母,每一次失败都是在积累经验!都给我安静,别影响张工思考!”

就在大家准备进行第三次实验的时候,帐篷里走出一个人影,脚步虚浮,正是林悦。今早她就发起了高烧,一直在帐篷里躺着,没赶上前面。刚才听到外面的吵闹声和质疑声,她便强撑着披上一件外套出来了。

“张工,我来帮你。”张志成看了她一眼,发现她状态不佳,明显是强打精神。但这会儿时间紧迫,来不及多问。他微微点头,把秤砣递给她,说:“行,这次铁矿石比例得再降 0.1%,就比第一次少 0.3%,咱们再仔细核对下。”

第三次烧制代水泥时,林悦的高烧已让她的军装后背被冷汗湿透。她颤抖的手指捏着秤砣,手抖了一下,张志成看在眼里,默默伸手扶了下秤盘。

王力守在通风口,眼睛盯着张志成和林悦这边,随时准备听指挥。“等会儿火大了,记得把通风口关小啊!”张志成嘱咐道。王力点头应道:“好,你放心吧。”

又是一段漫长的等待,张志成伸手慢慢打开窑门。众人的目光紧紧盯着窑门,大气都不敢出。张志成伸出龟裂的手掌探进窑膛,滚烫的气流掀起他被窑灰染成花白的鬓角。当那块青灰色的代水泥被举起时,边缘处折射出细碎的晶光!“成了!终于成了!这次铁矿石比例和火候都对了。”

众人欢呼雀跃,激动的情绪在空气中弥漫开来。张志成看着手中的代水泥,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这时才感觉到手上的疼痛。

林悦注意到了张志成的异样,她走到张志成身边,轻声说道:“我帮你处理一下烫伤吧。”张志成看着自己的手,点了点头。

来到医务室的帐篷,林悦从药盒最上层拿出一个牵着花边的铁盒,盖子上印着旗袍美女,旁边三个粗红的繁体大字“獾油膏”。张志成看着这个盒子,心里明白这可能是林悦家里从上海寄来的,看着林悦疲惫的样子,他没有开口询问。

就在这时,孙专员走了进来。他看了看张志成的手,又看了看林悦手中的獾油,问道:“处理得怎么样了?”

林悦回答道:“重度烫伤,烧到了真皮层。但只要保持干燥,伤口不发炎,应该就没什么大碍。”

孙专员点了点头,神色变得严肃起来,说:“张工,在代水泥研制失败期间,部分同志态度不够坚定。我觉得咱们得加强思想建设。刚才我和王力商量过,都认为有必要组织大家一起学一学毛主席的《实践论》,你觉得呢?”

张志成思索片刻,说:“孙专员,我觉得您这个想法很好。咱们现在遇到困难很正常,可要是大家思想不统一,那工程可就难推进了。”

孙专员笑了笑,说:“好,那就这么定了。等会儿我就去通知大家,今晚咱们一起学习《实践论》。你好好休息,手养好了,才能继续带着大家干。”

孙专员走后,林悦又仔细地给张志成的手缠上纱布,说:“这几天你就别沾水了,有什么事,让大家帮忙。”张志成看着林悦,认真地说:“谢谢你,林悦同志。”

帐篷外,夕阳的余晖洒在戈壁滩上,整个营地被染成了一片金黄。

孙专员招呼大家围坐在一起,从背包里拿出一本边区印刷的《实践论》,书脊用缴获的降落伞绳重新装订过。封皮上的字迹已经有些模糊,里面的内容却因反复翻阅而发皱。“同志们,咱们在这戈壁滩搞工程,困难一个接着一个,为啥会这样?又该咋解决?毛主席的《实践论》里就有答案。”

孙专员翻开书,开始朗读:“马克思以前的唯物论,离开人的社会性,离开人的历史发展,去观察认识问题,因此不能了解认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

朗读结束,孙专员结合工程实际展开讲解:“就说咱们用的代水泥,从发现材料、摸索比例到建造土窑烧制,这就是一个从实践中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大刘,你烧制代水泥失败,是因为对火候的认识还不够深刻,这得在一次次实践中去总结。”

“还有小李,经纬仪被风吹动,这是客观困难,但咱们可以通过多次测量、加固仪器来解决。这就像《实践论》里说的,认识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指导实践。咱们在实践中遇到问题,就要思考如何改进,让认识更准确,这样才能把工程干好。”

队员们认真听着,纷纷点头。王力站起身来,清了清嗓子说道:“孙专员,各位同志,我也谈谈我的想法。咱们一直说要理论结合实际,可怎么结合呢?就拿等高线测量来说,理论上咱们知道等高线间距和地势的关系,但在实际操作中,戈壁滩的复杂地形、恶劣天气,都会影响测量结果。这就要求我们不能死记硬背理论,要根据实际情况灵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长河锁浪最新章节 http://m.64sw.com/xiaoshuo/changhesuolang/read/83/28.html !64书屋,有求必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