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第22章 向大佬提问 (1/2)
本站域名 【m.64sw.com
如果遇到没有章节内容的情况,请尝试换个浏览器阅读
换源:
节点二二 ↓

      论坛的议题如旋转的万花筒,从宏观政策解读到微观社区实践,从国际案例借鉴到本土经验反思,政府官员、企业领袖、学界泰斗乃至国外机构的代表轮番登台,编织着一幅幅关于城市未来的图景。

    南舟像一块海绵,近乎贪婪地汲取着每一点信息。手机录音功能一直开启,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写满了关键词、逻辑图和瞬间迸发的灵感。

    随着时间推移,部分与会者开始显露出疲态,或接打电话,或悄然离席。前排空出了些位置。南舟没有丝毫犹豫,拿起自己的东西,果断向前挪了几排。更近的距离,意味着更清晰的视野,更投入的感知,以及……更不易被忽视的存在。

    这一移动,落入了易启航的眼中。

    他坐在侧前方,原本正与邻座低声交谈,目光扫过会场时,恰好捕捉到了那个熟悉的身影。

    他眼中闪过一丝讶异。

    这个论坛规格不低,入场券某种程度上是人脉和圈层的象征。

    南舟能出现在这里,并且如此专注、甚至带着一种近乎虔诚的求知欲向前靠近,让他对她“自由职业者”的身份有了新的掂量。

    她并非全然游离于体系之外,她在努力嵌入,在试图触摸这个行业最前沿的脉搏。

    圆桌论坛环节,各方代表齐聚台上,程征赫然在列。

    他坐在那里,姿态沉稳,在一众或激昂或刻板的发言者中,显得格外内敛有力。

    主持人将话题引向“有机更新”与“微循环”时,程征的发言清晰而务实:“……城市更新,不是外科手术式的大拆大建,而应该像中医调理,通经活络,激发机体自身的活力。我们追求的,不是一张焕然一新却失去灵魂的城市面孔,而是在改善物理环境的同时,保留住那些让一个地方之所以成为‘这个地方’的独特基因。”

    南舟飞快地翻动着笔记,回顾他刚才的观点,心脏在胸腔里鼓动。一个念头迅速成型,清晰而坚定。

    主持人宣布进入现场提问环节。工作人员拿着无线话筒走向观众席。几乎在主持人话音落下的瞬间,南舟就举起了手,目光灼灼地望向程征的方向。

    场内举手的人不止她一个,但当工作人员犹豫着走向她侧后方一位看起来更“像”目标听众的中年男士时,南舟几乎是从座位上微微欠身,手臂伸得笔直,以一种不容置疑的礼貌和坚定,截住了工作人员的目光和即将递出的话筒。

    “这位女士,请。”工作人员愣了一下,还是将话筒递了过来。

    南舟接过话筒,指尖因用力而微微泛白,但声音却异常稳定,透过音响传遍会场:

    “程总您好,非常感谢您的精彩分享。您提到城市更新不是大拆大建,而是‘有机更新’,要保留城市的独特基因。我的问题是,在这种‘微循环’、‘绣花针’式的更新中,我们如何量化并留住一个社区最宝贵的‘软性资产’——比如几十年老邻居之间构成的紧密社交网络,或者那些看似不起眼、却承载了几代人共同记忆的街角小店、修理铺、早餐摊?”

    她顿了顿,目光扫过程征,也扫过在场的所有人,声音里注入了一种真切的情感:

    “当更新的首要目的,往往是提升物理空间品质和追求经济效益时,我们这些具体的实践者,又该如何为这些无法用GDP简单衡量的‘社区记忆’与‘人情味’,做出一些实质性的、哪怕微小的努力?谢谢。”

    问题抛出,会场有片刻的寂静。

    这个问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系之舟最新章节 http://m.64sw.com/xiaoshuo/buxizhizhou/read/97/25.html !64书屋,有求必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