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个字就够了,谁知道陈春花寻死觅活的,反应特别激烈,小小年纪,和父母大吵了一架。
陈春花对学习本质上是热爱的,但是确实是大家公认的笨蛋,在二年级的时候,就因为考试不及格,又害怕家长大骂,不敢将自己的试卷拿回家给父母看,只能将同桌的试卷拿过来,擦掉同桌名字以后,换上了自己的名字,才得意洋洋地回到家。
但以后的每次考试,忽上忽下,总是飘摇不定,很多时候勉强六十分及格,整个村子的人,也都知道这陈春花在学习上,不可能出成绩。但是人又从小长得十分俊俏,平时也都能帮助家里干一些农活,在父母忙农活的时候,很小就已经学会了做饭,去田地里给父母送水,送饭。因此上父母心里也对陈春花生出几分偏爱之心。
毕竟是女孩子,又生长得水灵可爱,那多出来的几分偏爱之情,也就让陈春花少干很多农活。只是帮助父母送点吃的之类,父母因为心疼孩子,不让姑娘在田地里受苦受累,尤其等太阳出山的时候,就早早让孩子回家休息。但是对于学习的事情,总觉得孩子不是学习这块料,放弃吧,也三番五次给姑娘做了思想工作。
有时候邻居家的人来串门的时候,也总喜欢多加一句:“你哥都不读书了,你还在读什么呢?看你那个成绩,你也考不上学校,白白让你爹妈瞎操心。”
总是长大了的孩子,心里也会十分敏感,不知道一个人偷偷地躲在草堆里哭了多少次,不知道多少次又从梦中惊醒。有一次记得是发高烧的时候,父母也心疼坏了,吃退烧药不怎么管用,连续好几天,也不见好。直能请大夫来家里给春花输液,打针,春花每天犯迷糊,又上吐下泻的,连续好几天也没好好吃饭了。都是爹娘的一块心头肉呀,哪里有一个舍得的?父母跟着熬了好几天,也熬坏了,又请来阴阳先生给孩子念了一下,还是不见好转。
女儿在迷糊中,眼中又充满了泪水,她突然睁开眼睛,望着自己的爹娘,不知是何滋味。爹娘看到春花醒来了,慌忙摸了一下头,也不高烧了,喜出望外,慌忙朝着外面跪下磕头,感谢上苍,能让女儿恢复健康。
春花看着父母,微弱的气息说道:“爸,妈,我不想辍学,我想好好读书,将来考大学。”父亲赶紧从桌子上拿着一杯凉白开,先让女儿喝水,又拿来女儿最爱吃的水果,点心,让女儿赶紧吃。父亲从来也没有能知道,为何女儿的态度如此坚决。当下同意了女儿的意思,愿意支持女儿好好读书。
每个人都满眼泪水,不知道该说什么好,母亲在一旁拉着春花的手,对春花说:“你如果想念,那就好好念,我们也没啥,家里你也别管,好好读书就可以。”虽说在农村地方大多数的重男轻女,但女儿毕竟也是自己亲身抚养,血浓于水,感情深厚,哪有几个父母看着女儿这样能不心疼的。
春花对着母亲说:“妈,我想吃饺子。”
于是春花母亲便赶忙包饺子去了。
第二天,父亲又给春花从县城买回来了两套新衣服,父亲对女儿也是疼爱,宁可自己节省一些,少穿一些,但是每年在换季时候,总喜欢用节约下来的钱买几套新衣服给自己的女儿,让她穿得漂漂亮亮的,自己心里也便踏实。穷日子虽说苦,但并没有太多忧愁,每天过得也非常开心。
后来的学习过程中,陈春花确实努力了很多,慢慢摸索一些各科的学习方法,有的科目确实拿到了很高的分数。但对于数理化这种理科思维的学科内容,她总是掌握得不尽如人意。
有一次,陈春花主动找到父母,央求父母给自己能转学,她想到城里去读书,她给父母给出来的理由就是:村上的学校老师不会教。其实对于这点来说,村子里的所有人都知道,这些老师也都是本村的一些农民,当年读过一些书,就让他们在本村的学校里面给孩子们教书,勉强让孩子们认识几个字而已。这个村子里到目前还没有出过一个大学生。很多学生在小学毕业就辍学干活了,就连上高中的人,都寥寥无几。村子里的老师除了教书以外,还要去忙着干自己家的农活,有时候直接让学生们一整天在学校自由发挥,老师们各自回家种地去了。
其实村子的学校学生人数并不多,一个班一共就十几个孩子,一个学校加起来一共七八十人。因为老师数量不足,有的老师就兼任好几科教学。很多内容老师自己都不会讲,也就很难培养出优秀的学生来,但是又能怎么办呢?大家都在这个环境中出生,成长。
父母对陈春花说的本村教学质量差的事情,表示赞同。但是对于去城里上学的事情,又让父母犯难,暂且不说转学又得去找学校,找老师,孩子还小,去城里读书必须得租房子,还得跟一个人陪读。家里老老小小都得干农活,谁也腾不出手来去白白地陪读呀。
父女二人来到人工湖假山跟前,找到一个阴凉的地方,坐了下来。春花又一次落榜了,去年就在这个时候,也是顶着大太阳,也是挤着人群中看榜,但去年的心情并没有今年沉重。今年更加的伤心难过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