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自己吃饱。否则他们只能活生生地饿死。我们坐拥这世上最好的土地,可以拿来耕种,我们当然可以不用去杀人,可他们不行。如今我已经告诉你,他们之所以是夷狄,是因为他们吃不饱,那你还有没有什么新的想法。有关如何治理好夷狄。”
苏轼便道:“让他们吃饱?”
赵昕:“……”
苏轼见赵昕不说话,紧接着又道:“可他们那草原上,物产本就不富庶,要想吃饱,怕是有点难。”
赵昕便道:“那辽国为何能摆脱夷狄的兽性,你想过没有?虽说这些年,辽国也有不少冒犯大宋的地方,但至少,辽国是少有的,可以跟中原保持长时间和平的夷狄。他们甚至穿汉服,像汉人一样,尊崇儒家。”
苏轼便一脸小心翼翼道:“是因为他们有燕云十六州,可以吃饱?”
赵昕又道:“但让他们吃饱,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且即便是汉人自己,都不一定可以吃饱。更遑论要去照顾他们了。你可知,我为何要与你说这些?”
苏轼便道:“臣不知。”
赵昕便道:“古往今来,无数边疆受夷狄爱戴之汉人官员,无不做的,都是有益于夷狄,让夷狄日子过得更好之事。只有这样,这边疆才有可能被治理好。当边疆的夷狄百姓都能吃饱的时候,谁还愿意跟着他们的贵族去攻打汉人。你只有有了这样的认识,才有可能去把边疆给治理好。我打算派你到辽国去,去做相关的事。你知道,我为何偏偏选择你?”
苏轼便轻轻地摇了摇头,道:“臣不知。”
赵昕便道:“因为你在文坛颇为名气。而且……你似乎还喜欢佛教。”
苏轼回道:“臣与佛教,颇有一些渊源吧,臣长于眉山,眉山的佛教氛围,是有一些浓郁。”
赵昕便道:“那就好,我希望你能在辽国多多地宣传佛教。你若是有认识什么德高望重的高僧,也可以一并带过去。”
苏轼:“……”
赵昕解释道:“信佛能让人放弃杀戮,从而使得天下太平。接下来,你就任契丹宣传部,以及扶贫部尚书吧。”
苏轼很是无奈。
就不能再商量商量了吗?
臣不想去啊!
赵昕觉得,也只有被贬去了岭南,都能日啖荔枝三百颗的苏轼,能够在草原上,也过得好了。
甚至说不定还能给草原地区再拉上一点旅游的流量。
赵昕最后又问了句,“你对做好吃的,有什么看法?”
苏轼不明白什么意思。
赵昕便让对方回去,收拾收拾行李,跟亲友好好地道别。
随时准备北上,越快越好。
随后……
赵昕又不得不召见了报纸这边的负责人。
让其以后印的报纸,要多印一些,方便可以拿来给辽国地区使用。
另外……
大宋的其他地方,也不能没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