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林正。
上一次那位华裔青年在他家里展示的那番神奇的操作深深吸引了他。
这个极其聪慧的男孩立马在网上搜索了相关的资料。
在得知对方极有可能是东方神秘的道士后,
他开始疯狂学习相关的知识。
这种他从未了解过的神秘东方文化让他深深着迷。
比起西方宗教里充斥着教条和规训的古板,
道教文化中那些引人深思的哲学思辨显然更吸引他。
上一次他遇到如此有趣的文化,还是印度神话。
但他总觉得身处南亚次大陆的那些家伙,思维太过跳脱,言辞过于夸张,
而且不少书籍里夹杂着少儿不宜的内容,他实在提不起兴趣。
“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
这句道德经的开篇,在英文版里的直译是,
可以被语言道清的道,不是永恒的道,可以被文字命名的名,不是不变的名。
威尔敏锐的思维立即联想到了著名的维特斯坦根的“语言边界论”。
在这个奥地利哲学家的早期著作《逻辑哲学论》里,就阐述过语言的局限性。
作为人类独有的沟通信号载体,虽然语言文字已经成功让人类超越地球上所有物种,
跻身世界智慧的顶端。
但是这不代表人类的语言就是万能的,恰恰相反,人类语言的上限,就是世界认知的上限。
一个简单的例子,如果让你描述一个苹果,普通人也许会用颜色、气味、新鲜程度来进行描述。
但美食家可能就会从产地、品类、口感进一步将描述的范围精确化。
到了科学家的层面,甚至能将其元素成分提取,描述的颗粒度将达到分子,原子,甚至更微观的层面。
但,这就够了么?
光是靠这些,真的能就能把这颗苹果的全部信息,披露出来么?
如果仔细思索,抛开物质层面不谈,追溯这颗苹果的由来,向上溯源结成它的花粉和卵子,乃至花粉的由来,卵子的由来,
无穷无尽的信息,真的能被语言所描述么?
只是一个苹果,就已经让人类的语言捉襟见肘,
何况是煌煌天道?
只是简单的一句话,就让威尔陷入了极其愉悦的自我逻辑推演之中。
男孩兴奋得仿佛找到了某个鲜为人知的宝藏。
林先生,原来你就是追寻这样奥妙道理的人么?
他对于只有数面之缘的林正,愈发的感兴趣起来,甚至开始在思索,
自己是不是最近表现得太正常了,导致妈妈没有再请林先生来家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