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茫看着那些迅速撤走的段军骑兵,他自言自语地说道:“娘的,这些骑兵来去如风,在平原、丘陵上的优势十分的明显,看来我也要训练一些骑兵才行。”
整理过战场后,刘茫指挥着部队在追逐中杀死了一千多人的段军骑兵,他们收拾了地上的长弓,牵回了那些遗留下来的战马,收获颇丰。
刘茫这边,以伤亡八十多乞活军为代价,赢得了这场战斗。
但是,刘茫的心中却高兴不起来。
刘茫从廉台战场上一共带回了五百多乞活军,可是,一路上伤病而死的就有几十个,加上战斗中消亡的,现在的乞活军,还剩下三百多人,能打仗的也只有一百多人了,其余的都受了重伤,不能参战。
刘茫看到不断离去的乞活军士兵,他的心里充满了悲伤。
虽然他所领导的人数在增加,可他觉得自己的实力在受到削弱,那种战斗的实力。
整理完战场,刘茫等人还在大堤边对伤者进行包扎,而他也在等待着胡燕等人的归来。
给伤员包扎完以后,刘茫便开始到百姓中走了一圈,当他看到迷惑的百姓时,他就给与他们信心。
百姓看到军队冒死保护他们,他们的心中也生出了对这个军队的依赖性。
胡燕等人回来以后,将信息禀报给了刘茫,刘茫知道这里大致的情况后,便决定带着大家到泰山去,在那里可以躲避骑兵的骚扰。
刘茫让士兵护卫着老百姓,并派出了哨探,一路侦查沿途的情况,他们也不敢停留,连续行走,有人累了就坐在马车上,或骑在马背上。
刘茫感到自己身上的压力越来越重,他本以为黄河以南会比黄河以北好,可是沿途经过的村庄都是废弃的,田地上到处可见被黄土隐隐约约埋着的尸骨,这哪里是他心中的中原啊,简直是人间的炼狱。
经过长途的行军,加上没有段军骑兵的骚扰,在刘茫的带领下,他们迅速进入了泰山。
泰山。
刘茫曾经不止一次的去过泰山,被评为五岳之首的泰山给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只是,那种印象,是他在现代旅游的时候留下的。
当他来到了一千多年前的泰山脚下时,那种感觉,和在现代的感觉,完全是两码事。
郁郁葱葱的泰山脚下,透着无比的荒凉,除了山林中鸟兽的叫声外,他再也听不到其他能叫唤的动物的声音。
天色渐渐地黯淡了下来,疲惫不堪的百姓,无法再行走,饥饿和疲劳,一直在纠缠着这些人。
粮食已经没有多少了,无论怎样,都不够这将近五万人吃的。
为了抵挡饥饿,刘茫下令所有的人在附近找点吃的,先填饱肚子再说。
泰山的脚下,升起了一堆堆的篝火,疲惫的人们躺在火堆边睡着了。
篝火外围的树林边,有不少正在站着岗的士兵,他们是所有民众的保障,以一定时间为期限,施行岗位交换的制度。
刘茫躺在一个草地上,他平躺着,双眼望着天空中的点点繁星,觉得此刻是无比的累。
身体上的疲惫对他来说,已经不能算累了,他已经习惯了。
呼!
刘茫长长地吐出了一口气,那口气里包涵了许多复杂的事情。
“这个时候,燕狗已经南下包围了邺城了吧?也不知道王凯和李国柱怎么样,是否在燕狗到来之前便已经撤离了?”
刘茫脑海中记挂着一些事情,怎么也睡不着,他坐起身来。
看了看周围的人群,心中淡淡地说道:“这只是迈出了第一步而已,如何驻守在泰山,养活这么多人,确实是个大问题。“
”非常时期,非常手段,看来我得学学红军的先辈们了,爬雪山过草地两万五千里都走过来了,我这点困难算什么?以后要把泰山当作根据地了。”
想到这里,刘茫的信心更加坚定了。
他必须在这里坚守到王凯和李国柱的到来,然后带着他们在这里长久的坚持下去。
他也曾想过去投靠晋朝,可是晋朝的那些士族,那些王公大臣,又有几个能看得起出身微末的百姓呢?
加上他对历史的了解,晋朝就是一个偏安的朝廷,若想指望着晋朝来解救天下黎民于战火之中,那简直比登天还难。
刘茫细细的盘算着自己的打算,想着怎么迎接新的一天,一种不再逃避,不再有追兵的日子。
第二天一早,刘茫便开始着手自己的发展计划,所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在他的心里,泰山就如同一座宝藏一样,他昨天晚上没有能够看清楚泰山的全貌,今天准备带着一部分人上山,去看看这座古老的原生态的大山。
刘茫带了黄二和十个士兵上山,其他的人则全部留在山脚下,百姓砍树伐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