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问题,甚至可能适得其反,让孩子的逆反心理更重,让师生关系更加恶化。”
她的分析层层递进,逻辑清晰,不仅指出了表象,更触及了问题的本质——破裂的师生关系。在场的家长们不少都露出了赞同或深思的表情。谁家没有个调皮的孩子?谁能保证孩子永远不被老师误解?顾无双的话,戳中了很多人的隐忧。
孙老师张了张嘴,还想坚持自己的立场,强调纪律和服从的重要性。
顾无双见状,使出了她深思熟虑后的“杀手锏”。她用一种非常诚恳,甚至带着点担忧的语气说:“孙老师,我知道您是为了孩子好,希望他遵守纪律,认真学习。但现在的情况,显然已经超出了普通纪律问题的范畴,涉及到了孩子的心理健康和情绪困扰。我真的很担心这样持续下去,会对他的心理造成不可逆的伤害。”
她停顿了一下,观察着孙老师细微的表情变化,缓缓说道:“您看这样行不行?既然我们现在各执一词,常规方法似乎也效果不佳,为了对孩子负责,也为了能更科学地解决问题,我提议……是不是可以请学校的心理老师,或者我们校外请一位专业的儿童心理医生,介入评估一下?让专业人士来判断一下,孩子目前这种在特定科目下的行为异常,根源究竟在哪里?是单纯的纪律问题,还是夹杂了师生关系、情绪障碍等更复杂的心理因素?”
“心理医生”这四个字,像一道无声的惊雷,在教室里炸响。
孙老师的脸色瞬间变了。请心理医生?那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事情被上升到了“心理问题”的层面,意味着她作为班主任可能“管理不当”甚至“给孩子造成心理压力”的责任可能被坐实!这远远超出了她想要的“家长配合管教”的范畴。一旦心理医生介入,无论结果如何,对她来说都可能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和质疑。
她看着顾无双,对方眼神清澈而坚定,没有丝毫威胁的意思,仿佛真的只是在提出一个最合理、最负责的解决方案。但正是这种“为你我好”的姿态,让她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
顾无双看着她犹豫不决、甚至有些慌乱的神情,知道策略奏效了。她适时地给出了一个台阶,也是她真正想实施的方案:
“当然,孙老师,请心理医生可能程序上比较复杂,也可能给孩子带来标签化的压力。如果您觉得不合适,我这里还有一个折中的想法,或许我们可以先尝试一下?”
孙老师像是抓住了救命稻草,立刻追问:“什么想法?”
“我的想法是,既然目前这种‘高度关注’和‘正面冲突’的方式效果不好,我们能不能反其道而行之,尝试一个‘冷却期’?”顾无双解释道,“在保证不影响其他同学的前提下,您是否可以暂时‘降低’对林小圈的关注度?比如,他的一些无伤大雅的小动作、偶尔的分神,只要没有影响到课堂秩序,您可以暂时忽略。如果他实在不在状态,只要他不干扰别人,允许他看看课外书,或者安静地做其他作业。我向您保证,我会利用这个机会,在家里加强对他的心理疏导和行为引导,和他深入沟通,寻找问题的根源。”
她看着孙老师,眼神真诚:“这是一种心理学的方法,叫做 ‘消退法’(Extinction) 。当一种行为(比如小圈试图通过某些举动引发您关注或对抗的行为)不再得到它预期的反应(比如您的即时批评和特别关注),这种行为发生的频率就会逐渐降低。我们给他一个冷静和反思的空间,也给您和他在课堂上一个缓和关系的机会。等他那种‘对抗’的情绪峰值过去,找不到‘存在感’了,我再从侧面引导,或许效果会更好。这需要您的理解和配合。”
顾无双的提议,既有理论支撑(消退法),又给出了具体操作方案,更重要的是,它为孙老师提供了一个避免引入心理医生的、体面的下台阶。
孙老师内心剧烈挣扎。她本能地抗拒这种“放任”,觉得这有损教师威严。但相比于请心理医生可能带来的更大麻烦和不确定性,这个“冷却”方案似乎成了两害相权取其轻的选择。至少,主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