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长的日子就这么几年,好的坏的一股脑灌过来,接受了什么、相信了什么、执行了什么,将最终决定我们变成一个什么样的人。
你们有意识到这一点吗?
不管以前有没有,我相信,现在你们意识到了。
不用谢我。
现在我们来聊聊谁是值得取悦的人,谁不是,以及怎么样建立对是非对错的察知能力——这回可以谢了。
青春期正是青少年自我意识最强烈但也最受压制的时期,因为强烈,所以冒失。
于是大人们就会告诉你不能这样不能那样,初衷多半是好心,但理由总是“因为我们走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都长”,“因为我们吃过的盐比你们吃过的饭都多”……
好了,凡是不讲道理,而是一有争论苗头就用这一类固定句式来强行压制你们的,都是不值得取悦的人。
其中可能包括你们的父母老师长辈,或者说,正是这类最亲近的人才更容易用如此简单粗暴的固定范式来压制你们的天性。
这无关乎爱或不爱,爱能解决的问题可太他妈少了,愚蠢,固执,自私,经验主义,哪个是能够被爱解决的?
要记住,成年人并不一定很聪明,成年人的经验也并不总是正确。
他们的经验都是基于自身经历而得出,然而一个人的个人经历放大到整个世界中,永远单薄、永远片面、永远狭隘、永远表浅。
如果谁教育我的时候,说他是从历史中得到的经验教训,那我肯定愿意仔细听一听。
但是这帮成年人,有几个是把历史读明白了的?
更别提洞悉人性幽微、社会运转、政治格局、时代趋势了。
反正多余的继父只会冲他吼:“我供你吃供你穿,你他妈跟我犟什么嘴?”
所以我特别不喜欢多余的继父,但是那个男人确实辛辛苦苦的养着全家,除了偏心,没有特别坏的习惯,以至于我不能带人去套他麻袋,只好少接触,眼不见心不烦。
然后渐渐我发现,所有不值得取悦的人,通通都有一个共性——
他们始终都从一个固定的完全基于自身的视角出发,去教导我们怎样看待这个不断变化的世界。
大哥,整个世界都他妈飘出去十里地了,你还站在原处比比划划,告诉我们要这样要那样,搞不搞笑?
《易传·系辞》里有一句讲变化的道理:“《易》之为书也不可远,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
这回老祖宗真说了,意思是:世间唯一不变的真理就是万事万物一直在变化。
有些人是真不懂,这叫做蠢。
有些人是装不懂,这叫做坏。
蠢人生怕我们吃亏,于是用他吃过无数亏而形成的宝贵掉坑经验,固执地把我们往所谓的正路上掰。
但是那些已经被社会驯化成某种固定形状的中年残尸、中年木偶、中年小丑们总是意识不到,其实他们根本没有足够的能力来正确区分对错好坏。
我不知道要怎样的残酷结局才能让他们明白,一旦在青少年时期没有建立起辩证思维体系的框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