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那目光中既有对他们的理解和尊重,又有对这份争论背后深思熟虑的考量。然后,他缓缓地说道:
“张科长,孙教授,你们的争论,我已经都听到了。我深知你们都是为了工厂的发展心切,都在各自的领域有着丰富的经验和深刻的见解。”
李向明微微停顿了一下,目光中闪烁着温和的光芒,继续说道:
“张科长,你一直扎根在工厂,对每一个设备的运行情况、每一道生产工序都了如指掌。
那些老设备承载着你的心血和工厂的历史,你希望能保持它们的稳定,这是非常正确和难能可贵的。
而孙教授,你作为学术领域的权威,始终关注着行业的最新动态和发展趋势,你积极倡导学习新知识、新理论,也是为了让工厂能够在时代的浪潮中保持竞争力,这份担当和进取精神同样值得我们每个人的赞扬。”
他接着说道:“但是,我们不能因为过去的经验就固步自封,陷入经验的泥沼而抗拒变化。也不能盲目地追求新理论而忽视实际的生产需求。
工厂的生产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既需要理论的指导,也需要实践的支持。
我们不能偏废任何一方,需要找到一个平衡点,把知识和技术更好地结合起来。”
张科长和孙教授听了李向明的话,都陷入了沉思。
他们的眼神中透露出一丝迷茫,仿佛在思考着自己一直坚守的观点是否过于片面。
周围的空气仿佛也凝固了,只有那微风拂过树叶的沙沙声在耳边轻轻摇曳。
李向明接着说道:
“我们需要增设一门实践课,让工人们在实践中去理解和学习新的知识。
工厂就像一个大学校,每一个工人都是这个学校的学生。
只有让他们在实际操作中去感受新理论的应用,他们才能真正掌握这些知识,将其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力。
同时,我们也可以对现有的设备进行一些改进,充分利用老设备的优势,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新理论的应用。
这样既能保持生产的稳定性,又能让我们享受到新理论带来的优势,实现工厂的转型升级。”
张科长和孙教授对视了一眼,那眼神中仿佛有了一种默契。
在这一刻,他们都找到了彼此的共识,就好像两颗原本相互碰撞的流星,终于找到了共同的轨道,一起向着未来飞驰而去。
在厂里决定增设实践课之后,整个工厂都仿佛被注入了一股新的活力,每个人都对这门新课充满了期待与好奇。
清晨,第一缕阳光洒在厂区的教学楼前,工人们陆陆续续来到这里,准备参加第一节实践课。以往车间里忙碌的身影此刻多了几分对新知识的渴望。
负责实践课教学的,是李向明和孙教授以及几位资深的技术骨干。他们在教学楼的会议室里进行了简单的分工安排,便等待着工人们陆续入场。
第一个走进教室的是李二牛,这个平时在车间里就充满干劲的小伙子,此刻的眼神中更是闪动着别样的光芒。他迫不及待地找了个位置坐下,周围也围过来几个熟络的工友,大家小声地交流着对这堂课的期待。
不一会儿,教室就坐满了人。李向明走上讲台,他的目光中充满了鼓励和期待,“工友们,今天咱们这实践课算是正式开课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