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李哲的本事,又拉不下脸去求人家——因为她高龄怀孕的事,大哥和姐姐都有些怨丈夫,吵得差点断了来往,后来马长河从李家辞了工,更是闹得不太愉快。
正说着,院门口传来自行车“叮铃”的响声。
马长河探头一看,见大女儿马招娣推着辆二八大杠进了院,车后座还绑着个布包。他立刻起身,抓起炕边的帆布包,掀开印着“农业学大寨”的门帘就往外走。
“爹,您这是要去哪?我娘快生了,您不在家守着?”马招娣放下自行车,看着父亲火急火燎的样子,满脸诧异。
她穿着件浅蓝色的的确良衬衫,头发扎成马尾,额头上还沾着细汗,显然是急着赶路。
“不用你管!”马长河撂下一句话,脚一蹬就跨上了自行车,车把一拐,尘土飞扬地出了村。
马招娣站在原地,看着父亲的背影,无奈地摇了摇头,转身进了屋。
马长河骑着自行车往北苏镇赶,乡间小路两旁的麦子已经泛黄,风一吹,麦浪翻滚,带着股子麦香。
路上遇到几个扛着锄头的老乡,打招呼时他都只是含糊应着,心里只想着贷款的事——万安镇信用社不给批,北苏镇这一趟,说啥也得成。
北苏镇比杨马村热闹不少,镇口立着个写着“北苏镇欢迎您”的木牌,街边的商铺一家挨着一家。
有卖农资的小店,门口堆着化肥袋;有裁缝铺,玻璃窗上贴着新款的连衣裙样式;还有个供销社,门口挤满了买东西的人。
马长河没心思逛,径直往信用社骑去。
北苏镇信用社是栋两层的红砖楼,门口挂着块红底黄字的牌子,写着“北苏镇农村信用合作社”。
进门后,大厅里摆着几张长条桌,靠墙的位置有个柜台,柜台后坐着个大眼姑娘,梳着两条粗辫子,辫子梢还系着红头绳。
她见马长河进来,抬眼扫了一下,开口问道:“老乡,办啥业务?”
“我要贷款。”马长河走到柜台前,把帆布包往柜台上一放,掏出里面的身份证和宅基地证明,一股脑推了过去。
那大眼姑娘拿起文件看了一眼,眉头立刻皱了起来:“你是万安镇杨马村的?咋跑我们北苏镇信用社贷款?你以前是不是在别的信用社办过贷款,没还上啊?”
她说话带着点当地口音,语气里满是警惕——一般村民贷款都会在本镇,跨镇来贷款的,大多是有问题的。
“我没办过贷款!”马长河急忙摆手,语气有些急,“我就是想贷款建蔬菜大棚,万安镇信用社不给批,我没办法,才来你们这儿的。”
大眼姑娘“噗嗤”一声笑了,手里的钢笔在纸上敲了敲:“老乡,不是我泼你冷水,这蔬菜大棚是技术活,育苗、施肥、控温,哪一样不要技术?
万安镇信用社不给你批,估计是怕你赔了还不上钱。我劝你,不如换个项目,比如买点化肥农药,搞点简单的种植,风险还小。”
马长河不服气地梗着脖子,“你咋知道我不懂种蔬菜大棚的技术?”
大眼姑娘笑了,“你要是懂,那万安镇信用社为啥不给你贷款,我可是听说了,万安镇信用社可是帮上百个种植户申报了贷款,批下来的也有几十个了。”
“他们算啥,要不是李哲给他们担保,万安镇信用社会给他们贷款?”马长河不屑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