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更艰难,更晦涩。
安塞尔教授不就是因为理论框架,论文进度才停滞不前的吗?
但程开颜显然不是一般人,因为……
他有挂。
所以这些任务,估摸着一个多月就能搞定。
至于论文的填充,论证过程等细节任务,就是安塞尔教授的了。
另外程开颜还打算在完成任务的同时,顺带将某个次要论点填充起来,用来充当毕业论文。
这其实是学术界非常常见的操作了,名叫萨拉米切片。
即:将一篇论文中多个有价值的部分,拆分发表为多篇独立论文。
通常是为了水水论文数量,制造论文泡沫。
不过程开颜是为了一举两得,顺利毕业。
除了考试,论文,他又想起来还有一部童话故事《龙猫》没写完。
“哎……任务艰巨啊!”
想到这里,程开颜摇了摇头,继续完成昨天没构建完的论文框架。
论文名:《论儿童文学的不可可能性》
核心观点:儿童文学本质上是成人对“童年”这一概念的意识形态建构,是成人的心理投射,而非真正为儿童创作的文本。
理论框架:
一,精神分析。
二,权力批判与二元性解构。
原著中的理论框架,其实远不止这两者。
还涉及到性别,殖民主义批评。
程开颜只取其中两者,分析儿童文学的本质,以及成人与儿童之间的关系。
一来,论文结构更加清晰。
二来,这两点就足够重量级了。
精神分析理论,原用于心理学研究中,如今在国际文学界常常跨学科用于分析文学作品中的人物以及背后的作者。
在这篇论文中,程开颜将借用弗洛伊德的“家庭罗曼史”和拉康的“镜像阶段”概念。
分析儿童文学是成人对“理想童年”的虚构投射,儿童角色成为成人欲望及心理的镜像。
这一步,是揭露儿童文学的本质。
……
权力批判与二元性解构。
前者利用社会学家福柯先生的权利话语理论,批判儿童文学将儿童定义为被规训,被控制的他者,这其中隐藏的权力结构。
后者,则是解构成人与儿童的二元对立,揭露两者之间界限的虚构性——
成人在教育儿童的过程,来确立自己成人身份的主体性。
而创作儿童文学,则是一种教育的手段。
……<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