抬头望了望高耸的选煤楼、雄传的矸石山和黑油油的煤堆,眼里忍不住涌满了泪水。温暖的季风吹过了绿黄相间的山野;蓝天上,是太阳永恒的微笑。
他依稀听见一支用口哨吹出的充满活力的歌在耳边回响。这是赞美青春和生命的歌。
他上了二级平台,沿着铁路线急速地向东走去。他远远地看见,头上包着红纱巾的惠英,胸前飘着红领巾的明明,以及脖项里响着铜铃铛的小狗,正向他飞奔而来”
其实已经不是第一次阅读了。
但江弦还是被这些文字感动的泪流满面。
眼前的这沓手稿,正是路遥递给他的《平凡的世界》第三部的手稿。
在原本的历史轨迹当中,路遥这份第三部的手稿,因为他身体的原因,完成的会稍微迟一些。
但这一次,竟然提早完成了不少,而且江弦见到路遥的时候,虽然他仍是憔悴到仿佛要油尽灯枯,但终究是没病倒进医院里面无法正常生活。
这恐怕是心态上的不同。
《平凡的世界》原本是经历了很残忍的退稿。
当年,《当代》杂志的小编周昌义去陕北组稿,恰好从当地作协那里了解到路遥刚创作完《平凡的世界》第一部,并有幸约见。
当时,作协领导郑重地对这个小编说:
“路遥最近完成了一部新作,写的是底层农村青年的奋斗史,很多人不一定理解。但路遥相信你能理解。这部长篇完成了有些时日了,路遥之所以没有把这部书给《十月》和《收获》杂志,也没有直接给《当代》领导,正因为他不仅是在找杂志社,更是在找知音,路遥把你视作为知音。”
话说的这份上,如果是有心之人,应该能体会路遥的良苦用心。
周昌义本就出身于煤矿家庭,对煤矿工人应该相当了解。
路遥相信这位编辑。
然,周小编辜负了路遥的一腔深情。
只能说路遥遇人不淑识人不善吧,导致《平凡的世界》这一巨著,一经面世便惨遭厄运,并引起一系列的蝴蝶效应。
就凭路遥当时在文坛的身份与地位,他完全可以直接约《当代》、《十月》这些有名望的杂志社里经验丰富的编辑到家,畅聊如何刊发《平凡的世界》的有关事宜。
路遥没有这样做,他认为周昌义出身于矿工家庭,只是底层一个小编辑,不会受到主流评论家的影响,说白了就是不会跟着时代的风气走。
想约路遥的稿子的人海了去了,在当时轮不到周昌义。
是路遥约了他。
生活就是这么让人——啼笑皆非。
当时的情况是,路遥已经发表了《人生》和其他几部,名满文坛。
而周昌义是个刚入行不久的小编。
两者咖位之悬殊就这么大。
周编起初是带着恭敬的心情,把路遥的书稿拿宾馆细细品读的,谁承想,以周编的见识和品味,他越读越觉得读不下去。
这位编辑后来这么回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