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1章 数年以后的翻红 (2/5)
本站域名 【m.64sw.com
如果遇到没有章节内容的情况,请尝试换个浏览器阅读
换源:
节点二二 ↓

无限延宕。

    那么“在抵达之前”便创造了一个永恒的进行时

    ——不是静止,而是蓄势待发的动态平衡。

    就像弓弦拉满的瞬间,箭矢尚未离弦,但所有力量都已凝聚。

    看到这个诗题的人,会被置于一个充满预期的时间缝隙里。

    诗都是以小见大的,姜思成再往大了去想。

    这首诗的诗题省略了主语和宾语,谁在抵达?抵达何处?

    这种处理,原本是空间叙事的留白艺术,留白处有着多种解读的可能。

    可这首诗如今出现在这份证件上。

    那么如何解读呢?

    姜思成不难想到“团圆”的意味了。

    “这个诗人.格局很大啊!”姜思成颇感钦佩。

    写的是“抵达”。

    真正的内涵是什么呢?

    “回归”!

    车子继续前行,离故乡越来越远,也离那个他生活了三十年的“家”越来越近。

    姜思成知道,他将回到妻儿身边,回到日常的生活轨道。

    但有些东西,已经彻底改变了。

    他对那两句诗的体会,不仅仅是文字上的感伤,而是融入了骨血的生命印记。

    他的“归程”并未结束,甚至可以说,因为这次短暂的回归,新的、更复杂的“归程”才刚刚开始。

    而“少了一次”的重逢,将成为他心中永恒的坐标,提醒着他来自何方,根系何处,也衡量着他未来每一次与父亲、与故乡相聚的珍贵。

    他小心翼翼地将证件收好,仿佛那不是一张纸,而是他半生漂泊的浓缩,是父亲苍老的手温,是故乡泥土的气息,也是那湾永远横亘在心头的、浅浅又深深的海峡。

    窗外景色飞逝,姜思成泪眼朦胧中,仿佛又看到了村口那棵老槐树,树下,父亲的身影缩小成一个黑点,却固执地,永远地,立在那里。

    他知道,从此以后,无论身在何处,他的心,都有一部分,留在了那间土房,留在了那座长满青草的坟前,再也无法完整地带走了。

    这是“归程”的代价,也是“重逢”之后,永恒的怅惘。

    他只好继续期待下一次的“抵达”,期待下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抵达”。

    随着探亲活动的开放与展开,全国各地纷纷传来关于“返乡探亲团”的报道。

    其中有个人被多次提起。

    这个人叫何文德,是个湖北人,17岁去了那边,后来在返乡活动中相当积极,成了“外省返乡探亲会”的会长。

    他曾经穿着着标有“想家”红字的衬衫,高举“生为中国人,死为中国魂”的标语。

    这次的首个“返乡探亲团”也是由他带队。

    当初开始受理探亲申请登记的时候,一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1978合成系文豪最新章节 http://m.64sw.com/xiaoshuo/1978hechengxiwenhao/read/97/680.html !64书屋,有求必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