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贝托鲁奇用镜头揭露了一个永远被困在童年梦境中的灵魂。”
这句评价写的算是够漂亮了。
如果说是褒是贬还看不明白,那么后面凯尔直言不讳的说了一句:
“作为影评人,我始终认为电影应该是感官的盛宴与思想的碰撞,而非枯燥的历史教科书,贝托鲁奇的《末代皇帝》正是这样一部作品。”
“它用绚丽的视觉语言和大胆的叙事结构,将中国末代皇帝溥仪的一生转化为一个关于权力、自由与身份认同的普世寓言。”
这就暴露出来了。
凯尔这篇影评显然是对《末代皇帝》的称赞,赵振开心情大好,接着往后看去:
“在我看来,《末代皇帝》的最成功之处,在于它完整讲述了一个‘人’的故事。”
“在写这篇影评之前,我想去多了解一些电影的背景、人物的背景,于是我去请教了一些我的研究东方历史的朋友,其中不乏有来自中国的专家、学者。”
“从他们那儿我听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观点,他们说,中国史书处理皇帝的方式,向来是用简单的两分法,要么是明君,要么是昏君,没有中间地带可言。”
“至于溥仪,那要被归于昏君的那一类里头去,一说到他,懦弱、昏庸、叛国等头衔立刻就扣上去了,这样的皇帝,似乎根本没有为他著书立传的必要。”
“在中国,历史学者写的最多的,是秦朝的秦始皇,是汉朝的汉武帝,是唐朝的唐太宗这样的帝王,这些皇帝有着强大的人格魅力,让国民们在他们纵横捭阖、开创盛世的伟业中感动地流下热泪。”
“至于那些昏君的故事,基本被当做反面教材和故事,目的是为了告诉大家,这样的人,应该被永远钉到历史的耻辱柱上头去。”
“而《末代皇帝》没有这样拍,没有美化,没有贬低,它只是把溥仪当作了一个普通人,一不小心诞在了帝王家,莫名其妙地立为皇储,然后被时代裹挟着不断向前、向前、再向前。”
“影片里的这个溥仪,我们从三岁开始就见到了他的全部人生经历,他没什么大智慧,眼界既不深邃也不宽广,厚此薄彼、欺软怕硬都写在了脸上,就在观影的过程中,我似乎时常会忘记他是一个皇帝,就像我们也很容易忘了,皇帝首先是一个人,其次,才是一个皇帝。”
“最让我吃惊的是,据我所知,这部电影的编剧是一位中国人!”
“江弦,这个中国人真的不可思议,他竟然能知道什么可以打动西方观众。”
“文化有隔阂,据我了解,大多中国观众不知道《哈姆雷特》发生在哪国、哪个时代,但都听说过其中的那一句‘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一个问题’,并对此有着大量的讨论和思考。”
“同样的,对于大多西方观众来说,我们对中国过去的那些历史也不那么清楚,但我们却可以从这部电影中感觉到,个人在面对时代车轮时的渺小和无可奈何,那些表现出来的,或丑或美的嘴脸,我们都可以代入其中。”
“至于历史,那不过是舞台而已。”
“历史持续了这么多年,什么背景都变了,但人,唯有人,才是舞台上不变的主角。”
“在这一点上,江弦这名编剧把握的相当精准,创作的手法同样十分高明。”
“他是真正的艺术家!”
“将个人的故事与历史的画卷结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