号实发量就突破了100万份。
这也彻底在武汉这片地方打响了《知音》这块儿招牌。
不过今年年初,就在快速发展的同时,《知音》也遇到了成长期的第一个“拐点”。
今年,也就是87年的年初,《知音》的月发行量不断下滑,一度降到不足20万份。
胡勋碧也不知道是哪里出了问题,一番总结,觉得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家失去了创业初期的热情,身心和意志出现了疲惫,造成了稿件质量的不断下降。
归根结底,还是稿件质量太差。
这也是《知音》最尴尬的地方。
作为一部通俗类的杂志,他们在文学性上,当然比不过传统文学刊物,稿件质量太差是必然的。
面对这样的局面,胡勋碧急忙试着做出几次调整,但都没起到太大效果。
于是只能剑走偏锋。
之前半俗不俗的,读者觉得不满意,那就再俗一点儿,俗到足够吸引读者,俗到有让读者欲罢不能的吸引力!
于是很快生产出一大批稿子,都是学着市场上最流行的文章,用极尽夸张的题目和暧昧的封面人物形象吸引大人去买。
比如《旅馆招聘了五个姑娘》《风流老板落网记》这一类,总得来说,还比较隐晦,都是非常咸湿的。
写这些的人,都是些郁郁不得志的文学男青年,用后世的话说就是一群“死宅”,而且是一群严重的“直男癌”,用当时的话说就是“找不着对象的大龄男青年”。
胡勋碧找了很多这样的作者,这群人你别看他们没什么本事,但是这些人就跟那个鸭蛋一样,脑袋里全是黄,总能想一些常人想不到的阴暗东西。
写的最多的就是瑟瑟类的。
这些男同志呢,在这方面极有天赋。
虽然里面内容的“干货”并没有多少,情节基本靠幻想,文笔基本高中刚毕业,一点都不好看特别假还全是字儿。
但就是怪能吸引读者。
也就凭借自己培养的这群作者,胡勋碧的《知音》月发行量很快逐步走出低谷,尤其是上个月,刊物的月发行量甚至都成功突破了50万!
形势一片大好,胡勋碧心中自然是畅快无比,瞅着一笔笔银子进账,也就渐渐忘了什么“人生、人性”,忘了什么“服务复女”。
“主编,这边收到一封信。”
回到编辑部,一名责编将一封信放到胡勋碧的案头,“是京城寄来的.”
“什么信?”
“嗯”
见这名责编欲言又止的样子,胡勋碧猜到是发生了什么事情,赶紧拆开信,顺便问道:
“你说啊。”
“这”
责编犹豫一阵儿开了口,介绍说,信件是作家江弦寄来的,内容也很简单,总得来说就是对他们《知音》上一期发表的那篇文章非常不满意,认为是对他的污蔑,要求他们撤稿,收回已发表的刊物,然后公开对他江弦进行道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