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人推荐了才看的这部。”
叶兆言说,“我一开始还没太大兴趣去阅读一部儿童文学,结果一看才知道这篇童话的好,这部《小王子》与其说是写给孩子,倒不如说这其实是写给大人的。”
“对。”
范用非常赞同叶兆言的说法,“这篇的太多隐喻都写的太精彩了!完全不是孩子能看懂的,但这个故事的内核又足够吸引孩子们来阅读这篇的兴趣,江弦是把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留给了他们啊,在以后的岁月里,他们将会一点点的体会这部教给他们的东西”
范用说的这种感觉,就好比是学生时代学的古诗词。
那会儿还无法体会诗词中的意境,只能听从老师的吩咐死记硬背,彼时只觉是一项枯燥的任务,只为了应对考试,老师逐字逐句地讲解,学生机械地记录着诗词的含义、作者的生平、创作的背景,可内心深处却难以真正与这些古老的文字产生共鸣。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辛弃疾的这句词,简直就是那时的真实写照。
那时读李白的“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只看到了表面的潇洒豪放,觉得古人喝酒作乐的生活很是快意。
读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只是将其当作一种高尚理想的表达。
读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单纯地把它理解为爱情的坚贞不渝。
随着时光的车轮滚滚向前,在生活的浪潮中摸爬滚打,经历了成功与失败,品尝了喜悦与悲伤,感受了相聚与离别。
那些曾经晦涩难懂的诗句,在某一瞬间,突然如一道光照进了内心,这才恍然大悟。
李白的“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那是仕途失意后借酒消愁的复杂心境。
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那是身处乱世,目睹百姓流离失所时内心的沉痛与悲悯。
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那是对人生理想执着追求的隐喻。
年少读诗不知意,再读已是诗中人。
走过半生,读懂了那些诗词,也读懂了人生。
《小王子》同样如此,小时候可能只是打发时间,看个新鲜,或是觉得配图有趣。
一直到长大以后才明白,为什么能看出“吞食大象的蟒蛇”的人那么难得,为什么酒鬼会陷入羞愧的恶性循环,为什么点灯人每分钟都要点灯和熄灯一次,连一秒钟的休息时间都没有,以及为什么狐狸会让小王子离开
只有当你真正变成小王子嘲讽的那些奇怪的大人以后,你才能真正读懂中藏在故事背后的那些隐喻。
回到京城以后,范用没有急着回去,而是先和叶兆言一同去拜访了一趟叶圣陶。
作为三联书店的“交际花”,范用在为人处事这一块儿当然不木讷。
虽说是巴金托叶圣陶作序,但归根结底,还是为了他们三联书店才做出这样的托付。
如果他们三联书店真的一声不吭,真把这件事看成了巴金和叶圣陶之间的事情,那才真是说不过去。
叶圣陶的住所在东城区东四八条71号,东邻朝阳门北小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