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3章 比肩《乡愁》? (4/5)
本站域名 【m.64sw.com
如果遇到没有章节内容的情况,请尝试换个浏览器阅读
换源:
节点二二 ↓

么拍出来的呢?

    没错,人扮演的,据说导演动用了七八百个群演扮演战士尸体,异常震撼,以至于到了开拍的时候,看着这一幕,在场的人几乎全都不由自主的代入进当年的情景,哭到拍不下去。

    这部电影在香港举行了首映式,台省的人看到以后,特地去找导演组要了一份拷贝,导演组不敢决定,马上汇报到上面,层层汇报以后,上面很快决定,给他们一份。

    于是一份被复制的《血战台儿庄》拷贝被带到台省。

    这么一部电影,看的某位颇为感慨,所谓投桃报李,再加上这次的运动,于是,就在1987年的7月份,终于做出决定:

    同意开放老兵回大陆探亲。

    10万份探亲申请表,马上被民众们一抢而空。

    与此同时,我们这边也开始积极接洽,为有需要的同胞提供包括酒店住宿、交通等在内的诸多服务。

    这是个重要工作,从衣食住行,到精神关怀,方方面面的工作都被要求做到细致,务必要让这些离家多年的“游子”,感受到家的关怀。

    而既然有精神关怀的任务,那就难免涉及到文化领域。

    负责这项工作的卓永良同志有个想法,那就是在给探亲同胞发放的证件上,写上一句温暖人心的诗词。

    这句诗务必要做到语言浅白真率,情感深切,能激发出对同胞们祖国的绵绵怀念。

    而此时,海峡那头已经有一名诗人余光中,创作出一首《乡愁》。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一诗感动无数华人,令余光中蜚声中外,被誉为“乡愁诗人”。

    而在卓永良的构想中,要挑选的这首诗,就算不能美的如同《乡愁》这般,也不能太掉了档次。

    要知道,这次接触可是好不容易的一次交流,这首诗一定要做到被记住、被流传,这首诗一定要能够增加那一岸同胞对“故乡”的想象与期待。

    总之,不需要多,只一首就够。

    而这一首诗又必须肩挑起这个意义重大且重要的工作。

    卓永良一时间陷入痛苦当中。

    他算是亲手给自己布置了一个非常难以完成的工作。

    可这个工作在他看来又是非常有意义的。

    可国内诸多诗词,究竟哪一首能担当得起如此重任呢?

    卓永良把最近三年的《诗刊》全买来了,每天闲着没事儿,就捧着《诗刊》挑选诗词。

    《诗刊》作为国内最大、最重要的诗词类文学刊物,几乎刊登了中国能刊登的所有优秀诗词。

    因此,卓永良想找到这样一首能完成他心中大任的诗词,一定是在《诗刊》上寻找,也只有《诗刊》上能找得到。

    夜以继日的阅读,卓永良感到十足的绝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1978合成系文豪最新章节 http://m.64sw.com/xiaoshuo/1978hechengxiwenhao/read/97/680.html !64书屋,有求必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