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sp; “这样。”
江弦放下手上的稿子。
《迷舟》他根本不用看。
这是格非的成名作,就是这么一篇文章让他在文学界打出了自己的名气,确立了他在先锋文学之中的地位。
朱伟这一趟,真是挖到宝了。
“你再去一趟上海,或者你把这个格刘勇,叫到京城,让他和咱们签一份合同。”
“签一份合同?”
“对,签一个合同,以后他写好的稿子,必须要先给咱们《人民文学》看,这个事儿你要办的快一些。”
“行。”
“这个合同的模版你给留着,以后再发现什么有潜力的新人作家,都和他们签这份合同,让我们《人民文学》优先看他们的稿子。”
“.”
朱伟一琢磨,还是江弦有办法。
这是要趁格非这些新人作家还没成名,就开展“盯人战术”。
这危机意识.
真不愧是曾经被全国数十家刊物争抢稿子的作家,作家们心里那点儿小九九都逃不出他的掌控,因为他都经历过。
作为《人民文学》的主编,工作还是没那么轻松的。
因为这会儿发行作品实行的是三审三校,所谓三审就是:初审、复审和终审,一般是由责任编辑、编辑室主任、总编辑或正、副编来执行。
《人民文学》里头,一般的稿子在几位副主编那里就能进行终审了。
但总有很多争议性比较大的“危险”作品,要送到江弦这儿,请他来做定夺。
所以他的主编风格是松是紧,决定了刊物最后的调子如何。
这个工作全社上下都在盯着,马虎不得,江弦也感受到了这份工作的难处。
就是在死亡线的边缘反复跳跃嘛。
于是使出十二分的精力,在脑海中反复权衡利弊。
说起来他还是比较有优势的,毕竟他来自后世,当然对什么能被包容,什么不能被包容了解的清清楚楚。
“这几份终审意见我写好了。”江弦伸个懒腰,叫来朱伟,把一沓稿子给他。
“还有稿子要审么?”他问。
“没了。”
朱伟道:“其他稿子交给几位副编去审就行。”
“别了。”
江弦朝他点点头,“把送给其他几位副编审的稿子拿给我吧,我替他们来审。”
“您替他们?”
朱伟迟疑,“这”
江弦笑了笑,“毕竟我才刚刚即任,这种事情还是亲力亲为比较好,等今后刊物确立了调子,彻底稳定下来,这事儿我再完全的交出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