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儿东西!
老实讲,朱伟并不太理解为什么江弦会让他来找这个刘勇约稿。
他只是写了一封信!
会写信就会写了?
朱伟心里其实是存着些意见的。
因为在朱伟看来,或许江弦这是新官上任三把火,第一把火烧到了他头上。
每一任主编在任时的成绩,不仅要看他在任期间刊物发了多少优秀作品,还要看他发掘了多少新人作家,推出了多少新人。
王濛在任的时候,《人民文学》之所以生机勃勃,就是他发掘了太多优秀新人。
像何立伟、洪峰、范小青、邓刚、王兆军、李杭育、残雪、宋学武、乔良、王树增、王毅、石定、谭甫成、石涛.
正是因为这份大名单,正是因为这份成绩的辉煌,王濛的工作才得到了大伙的一致肯定。
而江弦给朱伟的感觉就是
——饥不择食。
太着急想发掘新人作家的心情朱伟也理解。
可是看了一封信就要找这个人约稿。
这就有点儿太荒谬了。
就算是能从信里看出这个人真有点儿笔头功夫,可我们是《人民文学》啊!
必须是拔尖儿的文学作品,才能递到我们这儿!
一封信就能看出滔天的文学才华?
朱伟不信。
可是出于和江弦搭伙这么久的工作经验,朱伟知道自己不管怎么说,都没办法改变江弦的想法。
他们家这个主编太强势了。
既然下了命令,只好亲自来一趟上海。
朱伟太明白了,必须是这个刘勇真的没什么可约的东西,朱伟才能让江弦打消这个因为一封信就去约稿子的想法。
结果现在见着这个刘勇,朱伟心中的那点儿质疑,竟然也在慢慢消散。
这个人确实不一样。
朱伟见过很多作家,都是全国最好的那些作家,这个刘勇身上,有种和他们一样的劲儿。
难道从事偏重理性和思考的理论研究的大学老师,真能写出偏重感性和想象的?
“我看看你的稿子。”朱伟道。
刘勇从宿舍抽屉里取出一沓稿子,“你来的太巧了,我这篇才刚写完,只拿给几个同事看过。”
“讲什么的?”
刘勇想了想,道:“一个人忘了自己的信念追求,就会像一叶迷舟,在生命的航程中死于自己的失误。”
“.”
朱伟一听这么有逼格,饶有兴致的翻开稿子,写在最前面的是一行引子:
“一九二八年三月二十一日,北伐军先头部队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