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弦在的讨论会上和评论家们“舌战群儒”的趣闻,导致读者们有些好奇这篇能使江弦和评论家们观点两极分化的。
这事儿虽然刺激了一点儿发行量,可也架不住《花城》这次的投入大啊。
总的来说,这次投入,《花城》并没取得多大的收益,这让《花城》的编辑们一阵沮丧。
直到那天,主编苏晨拿出了一份稿子.
《无主题变奏》,江弦。
和当时《平凡的世界》在研讨会上造成的奇异景象相同,这同样是一部令《花城》编辑们评论两极分化的。
一部分编辑觉得这都称不上是一篇。
这怎么会是一篇呢?
这就连剧情都不连贯!
而且讲的东西也不对劲儿啊,作为年轻人,怎么能什么都不去争取呢?一点儿都不求上进?
还说什么:
人活着各有其社会位置,很难互相衡量,重要的不是别人怎么说你,而是你自己的感受。
这太“邪乎”了!
而另一部分编辑,则将这篇视作中国版的《麦田里的守望者》。
觉得江弦这写的太好了!
江弦格局太大了,他作为一个成名作家,作品畅销全国,却说:
“写书不是自命不凡的文人的特权,思考也从来不是上位者的权利。”
太牛逼了!
光是这一点儿就让这些编辑喜欢这!
真他妈的喜欢!
用某位编辑的话说就是:
“这写的东西就像老家河里的污泥,不会让你感到肮脏,反而会让你觉得给劲儿,让你觉得痛快。”
“看完以后,我总想朝阳台底下的人群说一句:关你们他娘的屁事儿!”
《花城》毕竟是追求创新,追求实验性的刊物。
而且这还是江弦的。
就算是编辑部内部反对的力量再大,也绝不可能拒绝江弦的稿子。
就在这种背景下,《无主题变奏》在《花城》1986年第六期上发表。
一发表就爆了。
文学界、评论界以及读者方面反响都很大。
《花城》的编辑部每天平均要收到二三百封信,全国各地的都有,还有军人、警察、农民、打工仔以及精神病人,各种各样的读者到《花城》的编辑部来,和编辑们探讨人生。
毫无疑问,《无主题变奏》这火了。
光用“火”这一个字来形容都算保守了。
《花城》都记不清,编辑部上一次忙活成这个样子是什么时候了。
嗯.
&nbs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