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类新时期的。
那《人民文摘》复刊与否,又有什么差别呢?
朱伟告辞不久,江弦又收到一通来自王濛的电话。
“《人民X报》上的通讯稿看了么?”
“看了,真没想到,《人民X报》这种体量的刊物会出来发声。”
“我也很意外。”
电话那头王濛唏嘘一阵,“行了,刚开完会,有一个好消息,一个坏消息,想先听哪个?”
“王老师,你怎么也学会搞这么一套了。”
江弦无奈,“我是个乐观的人,先听好消息吧。”
“作协暂停对《人民文摘》的调查,准许刊物复办,且要在下一期《文艺报》上面向《人民文摘》的读者致歉。”
“这算啥好消息。”
江弦一脸不知足的模样,“这就是我们应得的,坏消息呢?”
“坏消息是,《人民文摘》不能在翠花胡同你那院子里办下去了。”王濛道。
“不能在我那儿办了?”
江弦疑惑,“你意思是编辑部要搬?”
“对。”
王濛点点头,“编辑部和《人民文学》一起,搬进农展馆南里10号的大楼。”
“农展馆南里10号.”
江弦马上想起这座大楼。
之前说过,文联的“文联大楼”被商务印书馆和中华书局抢去了,因此文联重新恢复建制时,竟然找不到一处办公场所。
不得已,文联只好搬去原《红旗》杂志社的大院里,搭起了几排抗震棚,作为文联和作协的临时的办公用房。
也就是熟悉的沙滩北街2号。
作协下属的几个主要的报刊社,像作家出版社、文艺报社、《人民文学》杂志社、诗刊社也都跟着搬了进来办公。
当然了,挤在这么个连厕所都没的破院子里显然不是长久之计。
木板房冬冷夏热,还经常断水断电。
因此79年文代会的时候,文联就向上面申请修建一座新的文联大楼。
几经努力,终于得到批复,在东三环边的农展馆南里10号落成一座新的文联大楼。
“那边儿环境好,我去看过了,16层的主楼特气派,办公面积得有个小两万平米,北侧和东北侧还分别盖了个剧场式大礼堂和一座五层楼高的招待所,内置食堂,功能一应俱全。”王濛在电话里说。
“王老师”
江弦回过味儿来,“你这是什么坏消息,你这不是两个好消息么?”
“也可以这么理解。”
王濛笑了笑,“虽说是16层的大楼,但也是僧多肉少,你也知道咱们文联单位多,什么音协、美协、杂协、民协、曲协还有新成立的书法家协会,那么多单位,都想进这楼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