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看来,这原则可够灵活的。
到了江弦这儿就是没必要循规蹈矩了。
“老孙说的有道理。”李清泉心里如是想着,嘴上却帮着附和。
“不过嘛。”
孙玉石话锋一转,“上课可以通融,毕业时候你可得给我们交上来一篇毕业作品,作为学业考核的一部分,这事儿通融不得。”
江弦一琢磨。
只要不用上课,你就让我交几篇毕业作品我也不缺啊。
见已经争取到了自己想要的最大好处,他也就不再推辞。
“这个没问题。”
海盐。
余华已经回来一个多月了。
作为“海盐历史上第一个到京城改稿的人”,一夜之间,他成了全海盐公认的人才。
“我说这孩子,从小那作文写的就好,全让嗡嗡嗡给耽搁了。”
“是啊,长得就跟文曲星似得,有才。”
“余华,你那都是怎么写出来的?有啥经验,教教我们家臭小子。”
“.”
“呵呵。”面对众人的恭维,余华倒是表现得很平静。
要说他这次去京城最大的收获,估计就是如愿离开了让他人生灰暗的牙医工作,被调到文化馆。
多年来,余华始终无法适应每天八小时的工作,准时上班、下班,这简直太难受。
在卫生院的时候,早晨7点上班,即使迟到1分钟都会被训斥。
可他几乎每天都迟到,领导几番说教无果,干脆在医院的走廊里加了一个“上班铃”,提醒大家按时上班。
于是每天清晨,铃声准时响起,余华迈着沉重的步伐走出宿舍,而后在心里默问:到底是谁规定的,一定要白天上班?
可到了文化馆以后不一样了。
上班第一天,他就故意迟到了几个小时,快到中午才晃晃悠悠地走进文化馆。
本想试探一下大家的反应,没想到他却成了整个办公室第一个来上班的人。
他当时就知道,这个地方他来对了!
他是在天堂找到了一份工作!
不过余华仍然怀念在京城改稿的日子。
海盐太小了,大家互相认识,无论走到哪里都会碰到熟人。
可京城不一样,京城很自由,而且有着一种独特的“疏离感”。
京城最大的优点,就是谁也不把谁当回事儿。
大家需要你的时候,就重视你一下,不需要的时候就算了,一直被关注也不好。
而且余华很喜欢在《人民文摘》改稿的那段日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