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5章 狂热粉丝 (4/5)
本站域名 【m.64sw.com
如果遇到没有章节内容的情况,请尝试换个浏览器阅读
换源:
节点二二 ↓

出国的机会。

    作家也是人,有一个公费出去玩的机会,谁能不心动?

    偏偏这个机会给了江弦。

    他现在,完全不想离开家里。

    只想守着朱琳,等待他家的小小陛下呱呱落地。

    晚上和朱琳谈起这件事情,朱琳眼前一亮。

    “挺好的啊,这可是去美国的好机会,多难得啊,记得我上学那会,一个宿舍的那姑娘,费了好大力气才考去了美国来着,现在在那边可好了。”

    “得了,估摸着这会在那要么是刷盘子,要么是冲厕所,要么就是当保姆,最不济,有可能已经从事了色情服务行业。”

    “去你的,你不盼着人家好。”

    “事实罢了,在那边儿过得可没那么容易,你给人家说话,说不定人家现在看着你说法都成了:你们中国人。”

    “胡说啥呢。”

    朱琳并不相信江弦的这番说辞,“总之,我还是希望你去,不要错过这次机会。”

    “行了行了,这事儿我已经有主意了。”

    饭后,江弦坐到桌前,给聂华苓写好一封回信,第二天一早,出门给邮了出去。

    美国,爱荷华州。

    这里处于美国中北部,地理位置近似于中国的河南,农业大省,不过教育资源比河南顶,公共教育位居美国之首。

    这里冬天天气寒冷,聂华苓坐在家里的客厅,披着一条毛毯,捧着一册刚从国内邮寄来的文学期刊

    ——《延河》

    这是王濛给她寄过来的。

    王濛是此前“国际写作计划”的成员,也是聂华苓非常欣赏的作家,今年她秋季的写作计划计划名额时,便征求了王濛的意见。

    王濛向她推荐了江弦以后,聂华苓又听说江弦获得茅盾文学奖的消息,立马对江弦生出很大的兴趣。

    后来在她的委托帮助下,王濛寄了一些江弦的和作品给她,其中一册就是今年第一期的《延河》。

    王濛对这篇的评价很高,称之为中国难得一见的“大河”,是陕西文学的一座里程碑。

    理解什么意思以后,聂华苓这个翻译家本能的认为“大河”这个译词不好。

    她了解过“大河”这个词汇的源流,“大河”这个词是由西语翻译成日语最后反哺给中文的。

    但规范中文词汇里,又很难找到一个可以言简意赅形容此类题材的词汇。

    聂华苓仔细思考过,觉得在中文里,唯一能够与“大河”差强人意的匹配之词,应该是“史诗”。

    当然,这些都是理论和翻译方面的工作,并不影响聂华苓对这篇的阅读。

    她花了大概三天的时间,每天抽出一些空闲,断断续续读完了这篇《最后一个匈奴》,或者说上篇。

    “真好。”

    读完以后,聂华苓空虚的坐在客厅里,心头难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1978合成系文豪最新章节 http://m.64sw.com/xiaoshuo/1978hechengxiwenhao/read/97/680.html !64书屋,有求必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