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4章 四大作家赏足 (2/6)
本站域名 【m.64sw.com
如果遇到没有章节内容的情况,请尝试换个浏览器阅读
换源:
节点二二 ↓

; “两百万?”

    咝。

    崔道怡浑身一抖,异常兴奋。

    “具体是多少?”

    “两百一十三万册!”

    哎呦我的个娘。

    崔道怡大脑一麻,感觉自己人都飘了。

    就像是喝了高粱酒,而且喝得很酣畅。

    这才两个月的时间,就印了两百多万册,这个不同寻常的数字,意味着第六期上一篇受到了读者们的热烈欢迎。

    毫无疑问,这篇是江弦的《红高粱》。

    这是毋庸置疑的。

    江弦这篇《红高粱》发行以后,很迅速便引起了文学界的关注。

    《红高粱》受到了文坛评论界的一致推崇,很多重量级的批评家纷纷撰文分析江弦的文本。

    不到两个月时间里,评论文章就有20多篇了,且都是对《红高粱》进行专论。

    如今,来自广大读者们的反馈也摆在了面前。

    崔道怡可以宣布说,《红高粱》已经实现了在文学界和读者两个群体里的大成功。

    因为卸任主编一事,最近有些不愉快的光未然,听说这个消息以后,脸上也久违的有了笑意。

    在他眼里,《人民文学》在自己领导下质量的退步是肉眼可见的,就像是一座风雨中飘零的茅草屋,在一点点的支离破碎。

    然而江弦这篇《红高粱》的出现,无疑是给光未然又打了一针强心剂,再一次满足了读者群体对他们《人民文学》的质量要求。

    光未然至今都记得,他和一些个老军旅作家聊起《红高粱》这篇的时候,大部分老军旅作家,一听这篇写的是抗日战争,都是嗤之以鼻。

    “这些年轻作家,都没经历过抗日战争,怎么能写得好抗日战争?”

    老作家们不屑的背后,也是他们对中国军事文学创作经验断代的担忧。

    中国的新军旅作家面临着没有经历过战争的问题,可以说这影响了军旅文学创作的发展。

    然而看过《红高粱》这篇以后,这帮老军旅作家们都是赞不绝口的夸奖。

    对江弦能写出这样的感到深深的不可思议。

    光未然同样是觉得不可思议。

    他至今记得,江弦在作品研讨会上说过的一段话:

    “我固然没有见过日本鬼子,但我可以通过查资料来解决。”

    光未然当时听完忍不住笑了。

    这样的说法,就像是出自一个孩子之口,听起来天真烂漫。

    但说这话的人是江弦。

    这位作家,能写常人之不能写。

    依靠着他天才的创造力,拿出了这么一部令老军旅作家信服的战争文学作品。

<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1978合成系文豪最新章节 http://m.64sw.com/xiaoshuo/1978hechengxiwenhao/read/97/680.html !64书屋,有求必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