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弦才不在乎,张口就是一连串的雷军小连招,劈头盖脸一顿骂。
词儿挺脏,话儿挺密。
王大姐都匆忙给她儿子捂上了耳朵,生怕祖国的花骨朵就这么长歪了。
越是什么文人雅士,那就越是会骂人。
且不说诸葛亮舌战群儒。
就说鲁迅先生,怼天怼地怼空气,对夕日的好友林语堂也毫不客气,大骂“你算什么东西!”,骂完以后还要在日记里来上一句:鄙相悉现!
林语堂先生也不甘示弱,在日记写:“八月底与鲁迅对骂,颇有趣,此人已成神经病!”
“喜欢在名字上头玩儿脏的是吧?”
江弦骂了个痛快,最后给路鑫宇撂下一句,“行,你们等着。”
说罢,电话便被挂断。
千里之外的甘肃,路鑫宇脸黑的跟锅底似得,被江弦骂的他血压都高的不行。“球娃!”他嘟囔一句。
最近的文化界中,江弦无疑是最受广大读者关注的作家。
一部《高山下的花环》收获赞誉和鲜花无数,一部《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又向读者展示了他磅礴而扎实的文字功底,维持着他在读者当中极高的热度。
他们《读者文摘》这次发这篇文章,说白了就是为了蹭流量。
用重名的事情打个擦边球,即便江弦本人有意见,他们也有解释的办法。
至于江弦说让他们“等着”。
路鑫宇心里是有些忌惮,但也没太在意。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老话说得好嘛,车到山前必有路。
江弦不至于因为这么一篇文章大动肝火。
他这个人的脾气一向好,别人得罪了他,他都是和善告诉别人下辈子注意一点就好了。
回去以后,他先暂停住的抄写工作,抽出几张空白的稿纸,握着笔,稍作思索以后,沙沙沙快速的写了起来。
花了一天的时间写好了两封信,将两封信分别包好,次日一早,他骑着车子出门寄了出去。
做完这一切,他才心里一阵熨帖的回到家里,继续的抄写工作。
徐中玉又来了几趟,他着急回上海,江弦的这篇却还没写完一半。
徐中玉最后一次来的时候,带来了一位江弦的老熟人
——崔道怡。
作为《人民文学》的顶梁柱,“四大名编”之一的崔道怡当初帮江弦编发了《芙蓉镇》,可以说和江弦颇有交情。
“我一听徐老说你这儿有一篇,赶紧就过来了。”
崔道怡一边说,一边东张西望着四处搜寻,“怎么样?拿给我们《人民文学》吧。”
“拿给《人民文学》?”
江弦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