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0章 还好不是《白鹿原》 (2/5)
本站域名 【m.64sw.com
如果遇到没有章节内容的情况,请尝试换个浏览器阅读
换源:
节点二二 ↓

激起千层浪。

    “好啊!好一个寻根文学!”

    “精彩!精彩!”

    “才这么年轻,居然就有这么独到的理解!”

    “咱们这些纸上谈兵的,比不上人家这个身体力行的!”

    徐中玉仍是不死心,又来找了一趟江弦,想要他加入理论研究学会,结果又一次遭到了江弦的拒绝。

    饶是徐中玉,也有点儿怀疑人生。

    我们理论研究学会是多不堪入目的组织吗?

    怎么请你个江弦比请诸葛亮都难?

    话说回来,稿子不能白写,《文艺理论研究》能开出的稿酬在江弦看来虽然不多,但也是一定要拿到手的。

    “我们肯定按照千字10元的名家标准给你算稿酬,不过你这篇稿子字数不多,也就20多块。”徐中玉说。

    江弦有点儿嫌弃。

    20多块,才别人半个多月工资。

    太少了!

    不够他吃一顿全聚德的。

    不过一想到,他的这篇《回到民族传统,回到现实语言》如果能在《文艺理论研究》上发表,那以后文艺理论领域可就要多他这么一号人物了。

    别的不说,就“提出寻根文学”这么一项事迹就够被收录进百度百科的。

    “怎么样,新有想法了么?”徐中玉笑着问。

    他没抱太大期待,毕竟江弦上一篇《摇啊摇,摇到外婆桥》才刚发表不久,作家写作又不是下蛋,哪有那么快就写出下一篇的。

    “姑且有一个想法,刚写了个开头。”江弦说。

    “嗯,你先慢慢想,给自己一段整理思路的时间.嗯?你已经写好开头了?”徐中玉一脸惊诧的看向江弦。

    “刚写一小段,还在构思。”

    “写什么的?”

    徐中玉和他打听,“我是江苏人,你那篇《外婆桥》我读过,你用的文字我很喜欢,写的相当的有味道,我都怀疑你究竟是不是京城人,怎么会把上海写的那么逼真。”

    “还是有很多地方比较粗糙。”江弦自谦说。

    徐中玉也没纠结这个问题,“下一篇也写上海?”

    “这次不写南方了,这回写写北方。”

    徐中玉听了又觉得诧异。

    “你还这么年轻,是怎么写出这么多地方的?有些东西是书上看不来的。”

    “书上看不来,不过我以前去过,下乡插队的时候去过挺多地方的。”江弦解释说。

    他也不怕徐中玉怀疑,因为他是真去过。

    70年代初的那会儿,原身和芒克也就是姜世伟,俩人在白洋淀插队,耐不住寂寞,一块儿扒火车去了挺多地方。

    那时候俩人都没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1978合成系文豪最新章节 http://m.64sw.com/xiaoshuo/1978hechengxiwenhao/read/97/680.html !64书屋,有求必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