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含蓄的承诺说:“小林姐,这样吧,我和你约下来,我的下一篇一定拿给《收获》。”
没有在上海久留,回到京城已经是10月中旬。
文坛最受瞩目的明星江弦,终于重新回到众人的视野当中。
而就在他消失的这段时间里,关于《花环》的讨论从未减少,反而愈演愈烈。
10月,《红旗》第10期刊登了中作协副主席丁凌的文学评论《我读‘高山下的花环’》。
这是继冯沐和刘白羽以后,《花环》收到的第三篇极具重量的文学评论。
丁凌肯定了《花环》这部的艺术成就,并评价道:
“在江弦年轻的外表下,掩藏着一颗极为灵敏善感的心灵。对于苦难、自尊、道德、爱情以及人性的善恶,他的敏感程度常常使我们惊讶。”
此外,京城作家协会、京城文学研究所又联合主办了《高山下的花环》创作研讨会。
同月,宣传部艺术局和《十月》编辑部联合召开有各行各业读者参加的《高山下的花环》座谈会。
如此声势之下,《花环》这篇已从1981年发行的一篇普通,升格为1981年发行的一部文学名篇。
江弦回到京城没几天,一个名叫袁厚春的编辑便找上了门。
他先是自我介绍,说自己来自于战士文艺出版社。
江弦给他拎把椅子,亲自倒一杯茶。
袁厚春喝了一口,哭笑不得道:
“江弦同志,我找你找的好苦。”
“哦?”
“你是不知道,这段时间我四处打听你的下落。
听人说你在济南,我就追去济南,结果刚下火车,又听说你去了上海,我匆忙追去上海,四处打听你的消息,你竟然已经回了京城。”
江弦哑然失笑。
没想到自己在外面东躲西藏的日子里,屁股后面还有这么个编辑苦苦追寻。
他问:“袁厚春同志,你找我有什么事情吗?”
袁厚春正色道:“江弦同志,首长同志命令你,《高山下的花环》单行本要交给我们战士文艺出版社优先出版,绝不能给地方。”
“.”
江弦愕然。
部队也太霸道了。
他又不是军人,首长同志怎么还命令上他了?
袁厚春紧接着解释说:“首长指示说,你能写出《高山下的花环》这样的,我们战士文艺出版社一定要予以重视,要让我们部队的战士们优先、尽快看到《花环》这篇。”
“我能理解。”
江弦开口说:“可我之前已经和《十月》的编辑说好了,《花环》这篇已经交给他们进行出版了,现在排版工作已经完成,马上就要准备发行了,这会儿变卦恐怕不太可能。”
&n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