条的《花环》这篇文章。
此刻,他无比希望有更多的读者来阅读这篇。
刘震云非常理解江弦为什么会给取名叫《高山下的花环》。
听说烈士们并没有整洁的坟墓,只是草草的埋在高山脚下,立一块木头就当墓碑。
高山底下,花环簇簇。
老兵们会沉寂在山脚下,可他们曾经献出的鲜血、生命、热诚,不能被淡忘。
这是忘恩,也是背叛。
在刘震云看来,这就是《高山下的花环》这个名字的含义。
多年后,当花衰败以后,人们还会不会记得他们曾在这里献出了生命?
应该记得!
必须记得!
刘震云目光炯炯的坐在桌前,“这篇不火,天理难容!”
一晃,《高山下的花环》这篇发表过去了一个月的时间。
在去年,因为纸张的计划供应问题,《十月》还属于“限量发行”,印数逐期增加,从1980年1期的14万,提高到1980年6期的23万。
编辑部会不时地接到外地读者的来信或电话,反映当地邮局订不到《十月》,询问解决的办法。
到了今年,邮局终于取消了《十月》的限量发行,读者的订阅数量大增,今年第1期的印数就达到55万册。
《十月》的第四期发行以后,编辑们都期待着读者们的反应,更期待读者们对《高山下的花环》这篇的反馈。
在《花环》还没发表之前,就已经被圈内看过的一些编辑、作家评为了当代军旅“扛鼎之作”。
这也代表着文化界对《花环》的认可。
如今值得关注的便是《花环》在读者群体中是否会受到冷遇。
张守仁心里忐忑着,好长一段时间都没睡好觉。
好在读者们的反馈来的很快,第4期刚发行不久,出版社的收发室便开始接收寄给《十月》的“整邮袋”的读者来信。
其中光是给《高山下的花环》所写的信函有数千封。
编辑们提早便猜到《花环》会造个大卫星,但这些积极、热烈的读者反响,还是打了整个文艺组的编辑们一个始料未及。
张守仁振奋的攥紧了拳头。
“《高山下的花环》,成了!”
他这段时间承受的压力绝对是巨大的。
《花环》是一篇好,也是一篇危险的。
在发表前,他就拉着江弦说,如果收获鲜花那就给你,如果出了事情那就我担。
他是打心底给江弦承诺,愿意为他承担发表的一切后果。
但如今,全国读者们的反响前所未有的好。
可以说江弦的与冯沐的评论文章,珠联璧合,相得益彰,为《十月》造就了创刊以来前所未有过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