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好的办法。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我们还要努力。\"
陈老先生想了想后说道,他是搞过教育的,知道教育有多困难。
\"陈老先生,听说南洋许多年轻人都是读过书的,甚至还有不少人会外国语言的。\"
陈德明问道。
\"是有这么一回事!\"
\"不知道,陈老先生能不能发挥您老在南洋的影响力,帮我们招聘一些青年才俊。\"
陈德明看向陈老先生,他也是最近才知道,南洋是有不少人读过书的,而且读的不是民国这样的学校,甚至还有不少到西方留学过的。
\"可以!\"
\"回到长安后,我就向南洋发电报,让我的大儿子联系愿意来到安南的青年!\"
陈老先生答应了,这根本不算什么大事。
\"还有,我想再向安南捐一笔教育经费!\"
\"可以,我们欢迎任何关心安南教育的爱心人士的捐款,另外我们会用陈老您的名字来命名一所学校,希望您不要介意!\"
陈德明高兴的说道,平白无故多了一笔经费,怎么能不高兴。
\"不会!不会!\"
\"这笔捐款,我会尽快让人转过去的。\"
陈老先生听到陈德明的话很高兴,他没想到有一天会有学校会用他的名字来命名,真是流芳百年。
而其他南洋的华商在看到陈老先生的工厂赚到这么多钱,还加大了对安南的投资后。
在陈老先生的担保下,他们也开始在安南投资建厂。
他们这些南洋华商最开始的时候,是学习陈老先生投资橡胶领域的,赚到钱后,他们加大了对安南橡胶厂的投资,民营的中小橡胶制品厂相继在安南建成。
因为鹰酱军需订单的增加,导致安南的原材料不够了,只能从南洋其他国家进口原材料,加工成工业品后,出售给鹰酱。
通过南洋华商在当地的关系,南洋无数的橡胶被运到了安南琅琊(海防)的橡胶工厂,之后加工成工业品,再通过琅琊港的港口,将货物运到半岛的釜山港交给鹰酱的后勤部门。
安南和南洋各国的橡胶产业链迅速形成,这进一步加深了安南和南洋各国的经济联系,为未来安南的出口奠定了基础。
同时,这让李崇文发现这些南洋华商的价值,他们不仅可以投资建设安南,还可以解决安南的纺织品出口到南洋各国的困难。
只要能打开南洋各国的市场,那么安南就可以获得一个巨大的市场,而且还是在家门口的市场,安南的工业化难度就会大大的降低。
不过,并不是所有的商人都像陈老先生这样的,特别是一些从中原逃出来的。
比如说一些经商的民主人士,在中原的时候,他们可以用民主人士这块招牌来为他们谋取利益。
所以,在来到安南后,他们也想利用民主人士这块招牌从复兴军手里分一杯羹。
&nb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