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3章记者报社 (1/3)
本站域名 【m.64sw.com
如果遇到没有章节内容的情况,请尝试换个浏览器阅读
换源:
节点二二 ↓

      这个“脸盆水平仪”的原理,对他这个见识过卫星测绘和激光定位的,自然不值一提。

    但真正让他眼前一亮的,是这个创造背后的象征意义。

    “不等不靠,自力更生……”

    在这个百废待兴的年代,是技术封锁的年代,西方的仪器不会凭空送来,专家的指导更是奢望。

    而此刻,这张照片告诉他,这条注定艰难的路,已经有人用自己的方式迈出了第一步。

    他看到的不是一个简单的土法测量,而是一个至关重要的信号:群众中蕴藏着突破封锁的创造力。

    这种自下而上的智慧,正是他推动工业化和军事现代化最需要的土壤。

    更重要的是,他立即意识到这是一个绝佳的教育契机。

    要让所有人都看到,技术的门槛没有想象中那么高,创造的权利属于每一个劳动者。

    而且必须抓住这个典型,大张旗鼓地表彰。

    这不仅是为了奖励陆运粮个人,更是为了弘扬这种精神,点燃更多人心中的智慧。

    几天后,苏北治碱工程指挥部前的空地上,一场盛大的表彰大会让这片原本只有泥土和汗水的土地,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光彩。

    外面日头毒辣,晒得土地发烫,却远不及现场那万人空巷的热浪。

    红旗不再是无声的标识,它们在干燥的热风中猎猎作响,为这场劳动者的庆典擂鼓。

    从四面八方工段汇聚而来的乡亲们,人头攒动,草帽连着草帽,汗水映着汗水,形成一片涌动的人海。

    他们踮着脚,伸长脖子,脸上洋溢着与有荣焉的兴奋和期盼,今天,他们要亲眼见证一个和自己一样的普通人,走上那高高的台子。

    当陈朝阳风尘仆仆的身影出现在台上时,人群爆发出一阵欢呼。

    他没有站在阴凉里,而是和所有人一样,站在灼人的烈日下。

    当穿着土布褂子、手脚都不知该往哪里放的陆运粮被请上台时,全场瞬间安静下来,所有目光都聚焦在这个拘谨的老汉身上。

    但这寂静只持续了一瞬。

    “是运粮叔,是俺们村的运粮叔。” 台下,一个年轻后生猛地跳起来,挥舞着草帽,用尽全身力气嘶喊着,脸上满是与有荣焉的激动。

    这一嗓子瞬间点燃了爆竹的引信。

    “老陆头,好样的!”

    “运粮,看这边!”

    也正是在这热烈的气氛中,几道不同于常人的身影和“稀罕物”显得格外醒目。

    在台侧前方,一架用三脚架支起来,蒙着黑布的老式座机相机,像一只黑眼睛,其后,《汉东日报》的资深记者正小心翼翼地调整着镜头。

    这玩意儿对于绝大多数乡亲来说,只在画报上见过,不由得引得一拨人伸长了脖子张望。

    但这还不是全部。

    在人群的外围,还有两名记者肩扛着更轻便的莱卡相机,正飞快地抓拍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1949:火红年代的县委书记最新章节 http://m.64sw.com/xiaoshuo/19490huohongniandaidexianweishuji/read/97/652.html !64书屋,有求必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