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2章模拟地道战2 (2/3)
本站域名 【m.64sw.com
如果遇到没有章节内容的情况,请尝试换个浏览器阅读
换源:
节点二二 ↓

中侦察。

    为什么只是漫无目的地寻找新目标?

    红军夜间反击成功后,部队要撤回坑道,他们的撤退路线、哪些洞口在夜晚使用频繁,

    这些动态信息,你的侦察机有没有持续追踪、分析?

    你有没有试图建立一条‘夜间活动轨迹’来锁定他们的核心出口和机动路线?”

    观摩席上议论再起,这个问题超越了大多数人对侦察的常规理解。

    “动态轨迹分析……这,这是把侦察用到骨子里了!” 一位年轻的学员喃喃自语,仿佛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不仅要看敌人在哪里,还要看敌人怎么动……

    这就像老猎手盯梢,不光要找到野兽的窝,还得摸清它走路的道、喝水的点儿、啥时候出洞觅食,

    陈主任这是把战场规律,摸到骨子里去了,我们的思考,还是太死板了。”

    ………

    陈朝阳将这台下的分析议论尽收耳底,

    这番强烈反应的根源,深植于我军当时极其有限的军事实践之中:

    在长达二十多年的革命战争中,我军最擅长的是大规模的运动战和广泛的游击战。

    “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是深入骨髓的原则。

    除了抗战时期少数几次惨烈的阻击战和解放战争后期的城市攻坚,

    更多依赖爆破和步兵突击,我军从未经历过如此高强度、长时期、依托坚固工事的现代化阵地对峙。

    对于如何系统性地经营一块固定的防御区域,如何通过长时间、多维度的观察来摸清对手的攻防规律,整个军队都处于摸索阶段。

    自己提出的“轨迹分析”,是将阵地防御从“被动挨打”或“伺机反击”的战术层面,

    提升到了 “主动掌控战场节奏、洞察敌方体系运作”的战役认知高度。

    在学员们的认知里,“侦察”更多意味着步兵的抵近观察、抓“舌头”、或者最多是缴获的望远镜。

    “空中侦察”是一个遥远模糊的概念,更多属于敌人拥有、对我构成巨大威胁的“高科技”。

    对于几乎空白的空军与协同作战理念,

    他们习惯于地面视角,思考的是如何躲过天上的眼睛,却极少有人反过来思考,

    如何主动运用,哪怕是想象中的空中力量,去编织一张洞察秋毫的监控网络。

    自己的问题,强行将他们的思维拉入了“立体作战”的维度。

    不仅仅是在教他们如何防御空中侦察,更是在启蒙他们,未来,当我们也拥有天空之眼时,应该如何去使用它。

    这种从“被动应对”到“主动运用”的思维转换,对于目前几乎没有任何空军家底和实战经验的将领们来说,无疑是十分颠覆。

    因此,学员们的强烈反应,不仅仅是学到了一个新奇的战术技巧,更是经历了一次军事认知体系的剧烈冲击。

   &nb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1949:火红年代的县委书记最新章节 http://m.64sw.com/xiaoshuo/19490huohongniandaidexianweishuji/read/97/652.html !64书屋,有求必应!